[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制动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0840.6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惠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66 | 分类号: | B60T13/66;B60T13/52;B60T17/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制动 控制系统 以及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制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制动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控制作为汽车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关系着汽车的安全性能,真空助力式制动系统利用发动机歧管真空度实现真空助力,但在特定工况下常常因为真空度不足造成汽车制动控制性能下降;现有技术中用来提高汽车制动性能的方法有:射流阀、电动辅助真空泵、电动液压主缸、电动真空泵或者机械式真空泵,上述现有技术中射流阀方案对发动机的最低真空度有要求,不能彻底解决特定工况下制动真空度不足引起的制动性能下降;电动真空泵可以有效提高真空度不足引起的制动性能,但电动真空泵寿命低,系统零部件多,增加了车辆用电负荷和噪音源;电动液压主缸结构复杂、成本高、用电负荷大和噪音大,目前普及使用有一定限制,主要用在纯电、混合动力或高档SUV等车系,机械式真空泵可以有效解决解决真空度不足引起的制动性能下降,但由于机械式真空泵直接由发动机驱动,对发动机的布置和发动机振动平衡等要求较高,上述汽车制动控制系统是额外增加的,用来弥补真空助力器真空度不足造成汽车制动性能下降的缺陷,额外制动控制系统不但增加成本,同时导致汽车变得更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补偿系统补偿复杂、成本高等问题,从而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制动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的增压模块;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并向控制模块输出真空助力器内的真空度;
控制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汽车制动信号后,判断真空助力器中的真空度是否小于真空度预设门限值,若为是,则发送增压指令,若为否,则制动控制终止;
所述增压模块用于根据控制模块发出的增压指令增压以控制制动器执行制动。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上述所述汽车制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制动信号;
检测真空助力器中的真空度;
判断真空助力器真空度是否小于真空度预设门限值,若为否,制动控制终止,若为是,发送增压指令;
根据增压指令控制制动器执行制动。
本发明所述汽车制动控制系统利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原有的增压模块来实现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的补偿,提高了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利用率,同时没有增加额外控制系统来补偿真空助力器真空度的不足,降低汽车的复杂性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汽车制动控制系统实施例一框图。
图2 本发明汽车制动控制系统实施例二框图。
图3 本发明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控制汽车制动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4 本发明利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控制汽车制动的控制方法针对实施例三的改进流程图。
图5本发明利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控制汽车制动的控制方法针对实施例三的另一改进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模块”指的是特定用途集成电路、电子电路执行一种或多种软件或硬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储存器、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所述功能的其它合适器件。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在车辆发生偏转或侧倾时,稳定车身,其它的具体细节,这里不再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能够了解。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包含有程序控制自主增压模块,本发明所示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涵盖但不限于现存具有自主增压功能的ABS(ABS+EBD)、ASR(ABS+EBD+ASR)、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BD+ABS+ASR+ESC)、VDC(EBD+ABS+ASR+ESC+VDC)、电动液压助力系统,但是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的自主增压模块在正常的制动过程中,使用概率比较低,因此本发明拓展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功能应用,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中的自主增压模块应用于汽车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度补偿,使其利用效率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08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1,3-二噁烷-5-酮化合物
- 下一篇:依维莫司结晶提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