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5866.6 | 申请日: | 2012-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8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宁杰;陈绍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F24F5/00;F25B41/06;F25B41/04;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或混合动力的汽车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而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由于有节能环保的特点,成为今后汽车发展方面之一。但电动汽车由于使用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成本和容量/重量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空调系统同样也不同于原有的汽车空调系统。传统的内燃机式汽车,可以利用内燃机的余热和发动机排气的热量来加热车厢,而电动汽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电机,缺少了发动机的热量可以利用。另外,在传统汽车中,鼓风机和冷凝电机是汽车空调主要的用电源,而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上用电的就不单单是混合动力,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首先,压缩机没有发动机的驱动,完全依靠电能;其二,同样因为没有了发动机,在制热时没有发动机的余热可用,也要完全依靠电能。这样如何提高电能的利用率,成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空调的主要问题。
如图8所示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中,该系统有两个主要循环:制冷循环1000和加热循环2000。汽车空调系统包括两个空调箱总成:车厢空调箱1010和电池模块空调箱1020:车厢空调箱1010中包括车厢蒸发器1011和车厢加热器1012,电池模块空调箱1020中包括电池模块蒸发器1021和电池模块加热器1022。在进行制冷循环时,其工作过程为:在夏季工况时,开启空调,压缩机1001开始工作,消耗一定的电能,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流过冷凝器1002时放出热量,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环境空气吸收,本身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液态制冷剂在流过膨胀阀1003和/或1005时,使制冷剂降压降温,然后流经车厢蒸发器1011和/或电池模块蒸发器1021时吸收车内和/或电池内空气中的热量,本身发生相变而蒸发成气态,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再被压缩机100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如此循环工作。系统中的两个蒸发器1011和1021可单独工作,具体通过两个电磁阀1004和1006的通断来实现流路的控制。
而在制热循环时,其工作过程2000为:在冬季工况时,电加热器2003通电,给循环2000中的工质进行加热,同时,水泵2001启动,把加热后的工质送至加热器1012和/或1022,对车内和/或电池内空气中进行加热,具体通过两个电磁阀2004和2005的通断来实现流路的控制从而提供热源。加热器1012和1022可单独工作,通过电磁阀2004和2005的通断来实现。系统中,制冷采用传统车上的空调系统,同时或单独对车厢或电池进行冷却;而制热则采用高压PTC,即电加热的方式,同时或单独对车厢或电池进行加热。采用电加热,其效率最高为100%。这样该系统除了制冷循环外,还有循环2000中工质的加热循环系统,即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其在制热时,是完全靠消耗整车的电能系统中的电能来对工质加热,车厢和/或电池中的空气再在散热器中与较热的工质进行热交换,加热后的空气再送至车厢和/或电池中。在这些热交换过程中,肯定会有热量的损失,所以效率肯定小于1。另外在加热时,因循环2000是中的工质的比热相对较大,而电加热器的功率有限,导致循环2000中的工质的升温相对较慢,进而空气的升温也较慢,这样要影响乘客的舒适性,及由于刚启动时电池温度相对较低,而温度升高较慢,从而会影响到电池的使用性能(如行驶里程缩短,使用寿命缩短);再加上该系统同时存在制冷剂的制冷循环和加热循环2000工质的加热循环,系统的零件较多,相对较为复杂,在车上布置困难,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采用热泵系统对车厢进行温度控制,并对电池也通过汽车空调系统提供冷量进行冷却,进而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能效。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