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棉纤维素快速制备碳微球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2199.6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2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淑花;贾虎生;侯文生;戴晋明;高晓月;刘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棉纤维 快速 制备 碳微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棉纤维素快速制备碳微球的方法,属高分子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微球是重要的碳材料之一,它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吸附剂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碳微球的制备方法有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激光蒸发法、催化热解法,这些制备方法大都需要高能量、长周期及昂贵的仪器设备,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碳源大多是从煤矿石中及石油产物中提取的,主要成分是烯烃、炔烃类化合物的石油焦、沥青焦、煤焦油,这些石化副产物为非再生资源,而这些资源正逐渐减少。
棉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含碳量高达44.44%以上,棉纤维素资源丰富,除了棉花长纤维被用作纺织原料外,其它不能用于纺织的下脚料、棉短绒、棉子及棉杆,它们的纤维素含量也很高,都可做碳源使用;另外,全球每年可产生数千亿吨的富含纤维素的生物质残渣,它们都是含碳元素很高的有机化合物,为碳材料的制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状况,采用棉纤维素为碳源,在高压反应釜中,在300℃温度下,快速降解碳化合成碳微球,以提高碳微球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技术方案
本发明使用的化学物质材料为:棉纤维素、乙醇、盐酸、去离子水,其组合配比准确用量是:以克、毫升为计量单位
制备方法如下:
(1)精选化学物质材料
对制备所需的化学物质材料要进行精选,并进行质量纯度、浓度控制:
(2)粉碎、清洗
将棉纤维素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用60目筛网过筛,粉碎过筛反复进行,过筛后,棉纤维素成细粉,细粉粒径≤0.25mm;
(3)清洗反应釜
向反应釜内注入盐酸100mL,用毛刷刷洗10min,然后注入去离子水150mL,刷洗10min,然后晾干;
(4)配制盐酸水溶液
量取盐酸21.1mL±0.01mL、去离子水250mL±1mL,加入烧杯中,用搅拌器搅拌5min,使其混合均匀,成:0.5mol/L的盐酸水溶液;
(5)配置棉纤维素盐酸溶液
称取棉纤维素10.0g±0.01g,量取0.5mol/L的盐酸水溶液250mL±1mL;
置于烧杯中,用搅拌器搅拌,搅拌速率400r/min,搅拌时间2min,搅拌后成糊状物;
(6)制备碳微球
用棉纤维素制备碳微球是在高压反应釜内进行的,是在加热、加压、降解、碳化反应下完成的;
①将糊状物加入高压反应釜内,然后用釜盖密封;
②开启反应釜加热器;
反应釜温度由常温20℃开始升温,升温速度5℃/min,升温时间为24min±2min,当温度升至140℃±3℃时,保温、恒温150min±2min,反应釜内气体蒸发,反应釜内压强为0.5MPa,棉纤维素进行降解反应;
③然后继续升温,升温速度5℃/min,升温时间32min±2min,当温度升至300℃±3℃时,保温、恒温420min±2min,釜内压强为10MPa;
棉纤维素碳化,形态转换,生成碳微球;
棉纤维素在140℃±3℃、盐酸存在的状态下,进行降解反应,到温度升至300℃时,棉纤维素发生热解及碳化反应,形成棉纤维素-降解-碳化的物理化学转变,生成碳微球;
碳微球的生成过程:
I棉纤维素水解降解
在反应釜内,140℃±3℃、0.5MPa状态下,在氢离子作用下发生水解降解,转变成低聚糖、葡萄糖;水解降解反应方程式如下:
式中:
C6H12O6——葡萄糖
(C6H10O5)m——低聚糖,m=2-3
H2O——水蒸气
II碳化
在300℃±3℃、10MP的高温高压下,低聚糖、葡萄糖热解、脱水,热解产生的CH4、CO、及有机小分子在高温高压环境中转变成羧基或羰基,存在于碳表面,形成无定型碳微球,碳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2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个新的黄酮碳苷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下一篇:带旋钮的机械手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