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状护舷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8273.7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宋学刚;文永华;宋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天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59/02 | 分类号: | B63B5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状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护舷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由高分子材料制作的管状护舷由于其管状结构上具有较大压缩比以及本身高分子材料较好的缓冲减震性能,在船艇护舷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专利200580022255.7公开了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环形护舷,其上具有固定部件,能够将该护舷固定在船上。针对该类护舷的固定方式,现有的做法通常是如图1所示,其连接结构包括缓冲座2a和固定螺栓4,管状护舷1a安装于缓冲座2a上与之相对应的凹槽201a内,固定螺栓4从管状护舷1a的管腔内依次穿过管壁、缓冲座2a和船体3a并固定在船体3a的内侧,该固定螺栓4设置为多个,沿着管状护舷1a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借助这些固定螺栓4的作用将管状护舷1a连同缓冲座2a固定在船体3a的边沿上。但是这种固定方式的缺陷是:由于固定螺栓4与船体3a之间都是刚性连接,因此当管状护舷1a在受冲击压缩到一定程度,固定螺栓4在轴向承受冲击力时,往往会对与固定螺栓4连接的船体部分造成破坏,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安全可靠,在高强度冲击下船体不易被破坏的管状护舷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涉及的管状护舷的连接结构,包括管状护舷、缓冲座以及将所述管状护舷、缓冲座固定于船体上的绳索,该管状护舷装置于缓冲座上相适应的凹槽内,所述绳索沿管状护舷的长度方向穿过管腔并且两端绷紧固定在船体上,该绳索在穿过管腔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处位置是穿透过管状护舷的管壁以及缓冲座并约束于船体上。
进一步,所述绳索为一整段,至少有一处位置约束在船体上的具体结构为:在船体上安设有一固定件,该绳索依次穿过管状护舷管壁以及缓冲座上的开孔后约束于该固定件上。该固定件可以位于船体的内侧或外侧;此外,在缓冲座上对应固定件的位置开设有检修孔。
或者,所述绳索为一整段,至少有一处位置约束在船体上的具体结构为:该绳索依次穿过管状护舷的管壁、缓冲座和船体,并于船体内侧的另一位置穿回至管腔内。
又或者,所述绳索为分段式,至少有一处位置约束在船体上的具体结构为:分段式的每一绳索均依次穿过管状护舷管壁以及缓冲座上的开孔,并绷紧固定于船体上。
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本发明还包括若干纵向绳索,所述纵向绳索沿着管状护舷径向依次穿过缓冲座和管壁进入管腔并又从管腔内依次穿出管壁和缓冲座,且该纵向绳索两端紧绷固定在船体上。
进一步,所述管状护舷分段式的连续或间隔安装于船体上。
进一步,所述管状护舷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安装于船体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采用绳索连接结构来固定管状护舷,相比现有技术的螺栓固定而言,避免了护舷与船体之间的刚性连接,减少了在高强度冲击力下船体被破坏的可能性。本发明中用于连接的绳索是沿管状护舷的长度方向穿过管腔并且两端绷紧固定在船体上,该绳索在穿过管腔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处位置是穿透过管状护舷的管壁以及缓冲座并约束于船体上,这样管状护舷的两端部以及中间的部位都有通过绳索直接与船体之间形成约束,也就是说管状护舷沿长度方向的每一段都受到来自船体沿管状护舷径向的约束力,这种结构避免了管状护舷在长度方向上只在两端受船体的约束力,而在中间部位不受船体的直接约束力的弊端,体现了连接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管状护舷的连接方式;
图2是本发明管状护舷的连接方式的端部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沿图2里A-A方向剖面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沿图2里A-A方向剖面图;
图5是实施例三中沿图2里A-A方向剖面图中固定件位于船体内侧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中沿图2里A-A方向剖面图中固定件位于船体外侧的示意图;
图7、图8是缓冲座上增设有检修孔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四中沿图2里A-A方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天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天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82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标靶控制系统
- 下一篇:ACGO防止气压反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