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5354.3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井国庆;董玉香;朱亚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M1/12 | 分类号: | B60M1/12;B60M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李鸿华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立柱 竖向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接触网立柱是重要的结构。现有接触网立柱悬挂与供电线路接触主要依靠调整立柱悬挂系统,需要特殊设备上道进行调试,车辆上下道占用轨道线路,影响行车,人员配置多,调整速度慢同时受到天气影响等等。
另外高原铁路,尤其中国的青藏铁路等冻土路基,由于路基土为多年冻土,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随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到了夏天,冻土体积减小,在冻土的冷冻与融化循环下,很容易导致接触网立柱基础发生偏移、扭转、上浮下沉,现有接触网立柱一旦发生基础偏移维护调整起来要远比低海拔地区困难,严重阻碍青藏铁路由内燃到电气化的改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接触网立柱需要特殊设备上道进行调试、人员配置多、几何调整范围小、调整速度慢、调整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包括:可动式立柱、立柱底座、固定底板、第一至第三高强双头螺栓、第一至第十二螺母、第一至第六螺栓、五或七根预埋钢筋。
所述的可动式立柱放置在立柱底座的凹型槽中,通过第一至第三高强双头螺栓和第一至第六螺母将可动式立柱和立柱底座连接,其间为间隙配合。
所述的立柱底座放置在固定底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至第六螺栓和第七至第十二螺母连接。
所述的五或七根预埋钢筋均匀焊接在固定底板的下表面。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接触网立柱调节装置不需要特殊设备上道进行调试、校正速度快、校正范围广、同时需要较少配置施工人员、不受天气影响、尤其适合冻土高原铁路操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接触网立柱冻融病害严重等工程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可动式立柱的主视图。
图4为可动式立柱的俯视图。
图5为立柱底座的主视图。
图6为立柱底座的左视图。
图7为立柱底座的俯视图。
图8为固定底板的主视图。
图9为固定底板的仰视图。
图中:可动式立柱1,立柱底座2,固定底板3,第一至第三高强双头螺栓5-1、5-2、5-3,第一至第十二螺母6-1、6-2、6-3、……、6-11、6-12,第一至第四加劲肋7-1、7-2、7-3、7-4,第一至第六螺栓8-1、8-2、8-3、8-4、8-5、8-6,H型钢9,可动式立柱的前面钢板10-2、可动式立柱的后面钢板10-1,可动式立柱通孔11-1,立柱底座通孔11-2,后、前挡板13-1、13-2,底板14,立柱底座第一至立柱底座第六通孔11-3、11-4、11-5、11-6、11-7、11-8,可动式立柱弧形通孔12-1、立柱底座弧形通孔12-2,立柱底座的凹型槽a。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接触网立柱竖向调节装置,如图1、2所示,该调节装置包括:可动式立柱1、立柱底座2、固定底板3、第一至第三高强双头螺栓5-1、5-2、5-3、第一至第十二螺母6-1、6-2、6-3、……、6-11、6-12、第一至第六螺栓8-1、8-2、8-3、8-4、8-5、8-6、五或七根预埋钢筋。
所述的可动式立柱1放置在立柱底座的凹型槽a中,通过第一至第三高强双头螺栓5-1、5-2、5-3和第一至第六螺母6-1、6-2、6-3、6-4、6-5、6-6将可动式立柱1和立柱底座2连接,其间为间隙配合。
所述的立柱底座2放置在固定底板3的上表面,通过第一至第六螺栓8-1、8-2、8-3、8-4、8-5、8-6和第七至第十二螺母6-7、6-8、6-9、6-10、6-11、6-12连接。
所述的五或七根预埋钢筋均匀焊接在固定底板3的下表面。
所述的可动式立柱1,如图3、4,它由可动式立柱的前面钢板10-2和可动式立柱的后面钢板10-1两块钢板焊接在H型钢9的两侧形成的箱形体。
可动式立柱的前面钢板10-2和可动式立柱的后面钢板10-1的下端均为弧形,其弧半径为200~2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53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