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型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1561.1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6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臣;陈鸿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臣;陈鸿汉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3/28;C02F1/66;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型 人工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型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水处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的污水来源主要有三个,即乡镇居民区分散式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区集中式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利用沙土地对污水进行净化是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它是将渗透性好的天然沙土地作为渗滤池,当污水通过渗滤池时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从而得到净化。但是这种污水处理方法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缺点:
第一,传统的利用沙土地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方法受到严格的场地限制,因为渗滤池的渗透性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的能力,必须选择渗透性好的天然沙土地;
第二,传统的利用沙土地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方法占地面积过大,这对于人口众多而可利用土地有限的我国十分不利;
第三,由于天然沙土地的渗透性并非均质,因此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的水力负荷(所谓水力负荷是指单位体积滤料或单位面积每天可以处理的废水水量,其单位是立方米(废水)/立方米(滤料)·日,或者,立方米(废水)/平方米(水池)·日,通常写作m/d(m3/m2d))较低;
第四,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对TN(TN是total nitrogen的缩写,译为总氮;本领域中是指水中各种形态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和TP(TP是total phosphorus的缩写,译为总磷;本领域中是指水中各种形态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总量,以每升水含磷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没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受场地影响小、占地面积少、水力负荷高、出水效果好,而且易于操作管理的生态型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以便于提高对TN和TP的去除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转费用,并且提升生态景观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生态型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格栅池1、调节池2、微曝气池3、生态快渗池4和后置反硝化池5;
污水首先流入格栅池1,由格栅池1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进行阻挡和截留,然后经由调节池2对水质和水量进行均衡调节后,通过设于调节池2下部的调节池排水管道流入微曝气池3;
流入微曝气池3的污水通过微曝气处理后,由微曝气池3的上缘溢出到生态快渗池4中,并经由生态快渗池4处理后,流入后置反硝化池5进行反硝化处理;最后,净化处理后的出水由设于后置反硝化池5上部的后置反硝化池排水管道排出。
优选地,所述后置反硝化池5内设有缓释碳源材料。
优选地,所述生态快渗池4设有生态快渗池配水管道6和生态快渗池集水管道7;
曝气池3内的污水经由曝气池3的上缘溢出后,流入生态快渗池配水管道6,并通过生态快渗池配水管道6流入到生态快渗池4中;
污水经由生态快渗池4的处理后,通过设于生态快渗池4底部的生态快渗池集水管道7进行收集并流入后置反硝化池5。
优选地,所述的生态快渗池4包括由池底向上层叠的集水层、渗滤层和植被层,渗滤层的高度为1~2米;
所述的集水层包括铺垫于生态快渗池底部的相互混合的石英砂和砾石;
所述的渗滤层包括铺垫于集水层上部的相互混合的天然河砂和填充辅料;
所述的植被层包括铺垫于渗滤层上部的用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景观植物。
优选地,所述的生态快渗池4的水力负荷周期为6小时;其中,淹水期为0.5~1.0小时,落干期为5.0~5.5小时。
优选地,所述调节池排水管道的入口处设有控制调节池排水管道通断的浮球阀8。
优选地,所述调节池排水管道上设有蠕动泵9;
调节池2内的污水在蠕动泵9的作用下,通过调节池排水管道流入微曝气池3的下部。
优选地,还包括:风机10;
微曝气池3与调节池排水管道相接处的下方设有进风口,所述风机10通过该进风口与微曝气池3连通。
优选地,所述微曝气池3的进风口的下方设有排泥管道;所述的排泥管道上设有排泥阀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臣;陈鸿汉,未经张国臣;陈鸿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15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