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9917.8 | 申请日: | 201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3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江连洲;李杨;齐宝坤;王心刚;朱秀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1B1/06 | 分类号: | C11B1/06;C11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 发酵 提取 大豆 油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固态发酵是使用微生物在一定湿度、温度、空气条件下利用固体基质进行生长的过程。与液态发酵相比,固态发酵具有所占的体积小,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但由于固态发酵条件设计的不合理,如发酵温度、时间、pH值等,发酵基质相对静止,能量空气传递困难,使得酸碱度、湿度、菌种分布不均匀,影响发酵的效果,进而影响下一步油脂的提取。
植物油脂的提取主要有热榨和冷榨工艺,传统热榨工艺中蛋白质易变性、油中热敏性物质易破坏,冷榨工艺相对于传统热榨工艺温度低,使得蛋白质未发生变性,油脂中的营养成分得以有效保存,但冷榨工艺制油依然存在冷榨饼残油高、以及一般冷榨出油少或不出油现象。现有技术中还未有用固态发酵与冷榨工艺相结合提取大豆油脂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固态发酵基质中能量、空气传递困难,酸碱度、湿度、菌种分布不均匀,以及一般冷榨出油少或不出油的现象,提供一种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达到提高冷榨大豆油脂得率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大豆脱皮、粉碎后加入固态发酵罐中灭菌处理;
(2)向固态发酵罐中喷入菌种进行发酵,得到发酵产物;所述的发酵时间为30-50h,发酵温度为25-45℃,菌种添加量为干物料(即脱皮、粉碎后的大豆)重量的4-12%,发酵pH为6.5-8.5;
(3)将步骤(2)得到的发酵产物放入冷榨机中进行冷榨;所述的发酵产物含水率4-8%,冷榨温度为50-80℃,冷榨螺杆转速为35-55r/min。
本发明的方法,其中优选所述步骤(1)中灭菌处理的温度为115-125℃,时间12-18min,更优选温度为120℃,时间15min。
本发明的方法,其中优选所述步骤(2)中的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
本发明的方法,其中优选所述步骤(2)中发酵时间为40-45h,发酵温度为35-40℃,发酵pH为7.5-8.0,菌种添加量为干物料重量的8-10%。
更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发酵时间为41.8h,发酵温度为38℃,发酵pH为7.6,菌种添加量为干物料重量的8%。
本发明的方法,其中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含水率4-6%,冷榨温度为65-80℃,冷榨螺杆转速为35-45r/min。
更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含水率5.9%,冷榨温度为68.8℃,冷榨螺杆转速为44.5r/min。
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提取方法得到的大豆油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本发明的发酵条件大豆粉末能充分发酵,使得大豆粉发酵后得以蓬松,利于空气的传递,使得酸碱度、湿度、菌种分布均匀,利于后期对其冷榨,提高冷榨得油率。油脂提取率与提取的工艺条件关系密切,发酵温度、发酵pH、菌种添加量以及发酵产物含水率、冷榨温度、螺杆转速等直接影响油脂提取率的高低。本发明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无数次的筛选试验和对比试验得到:当发酵时间为30-50h,发酵温度为25-45℃,菌种添加量为干物料重量的4-12%,发酵pH为6.5-8.5;发酵产物含水率4-8%,冷榨温度为50-80℃,冷榨螺杆转速为35-55r/min时,大豆油脂的提取率高于现有常规冷榨法的大豆油脂提取率,油脂品质高于现有热榨工艺。当发酵时间为41.8h,发酵温度为38℃,菌种添加量为干物料重量的8%,发酵pH为7.6;发酵产物含水率5.9%,冷榨温度为68.8℃,冷榨螺杆转速为44.5r/min时,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油脂的提取率平均为47.59%,总油提取率预测值为46.56±0.30%。本发明方法大大提高了冷榨法提取大豆油脂的提取率,具有工艺方法简单、得油率高、油脂质量好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固态发酵冷榨提取大豆油脂的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工艺路线图;
图2a、图2b为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交互对油回收率的响应面与等高线;
图3a、图3b为发酵pH与发酵温度交互对油回收率的响应面与等高线;
图4a、图4b为接菌量与发酵温度交互对油回收率的响应面与等高线;
图5a、图5b为发酵pH与发酵时间交互对油回收率的响应面与等高线;
图6a、图6b为发酵pH与接菌量交互对油回收率的响应面与等高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99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暖防冻剂
- 下一篇:奥氮平口腔崩解片制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