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虾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2792.6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3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芳;房文红;万夕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病毒感染 模型 建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抗病毒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虾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肉味鲜美等特点。而凡纳滨对虾又具有广泛的适盐性和抗病力较强的特点,因而被世界大面积养殖。我国养殖对虾品种中80%以上是凡纳滨对虾。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以其对宿主的泛嗜性、高致病性以及高致死率而位居对虾病毒之首。感染对虾一般在3~10d内死亡率可高达100%。由于对虾与其他无脊椎动物一样,特异性免疫机制的缺乏导致其病毒病防治一直以非特异性预防为主,缺少特异性的防治方法。因此,WSSV几乎每年均给我国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塘口因暴发白斑症而导致对虾绝收的现象也常有发生。鉴于我国凡纳滨对虾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地位,寻求高效、特异的防治WSSV的方法成为确保我国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RNA干扰(RNAi)技术是在真核细胞中由双链RNA(dsRNA)诱导的特异性RNA降解过程,在细胞水平和动植物体内均表现出高效特异的抗病毒能力。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证明,RNAi在水生无脊椎动物体内也能激发高效的抗病毒效应。由于WSSV基因组序列已经明确,因此,运用RNA干扰技术抗WSSV、研究抗病毒专用制剂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我们在脊椎动物中的RNA干扰抗病毒研究方法并不适用于对虾这样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因为对虾没有稳定的传代细胞系,相关RNA干扰研究只能直接在对虾体内水平进行;而不同批次的对虾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它们对病毒的易感性必定不同。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RNA干扰抗病毒试验势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可信度。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RNA干扰研究体系对于在对虾体内水平进行RNA干扰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虾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建立的对虾病毒感染模型重现性好,RNA干扰研究结果可信度高。
本发明的一种对虾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
(1)将人工接种WSSV后发病死亡的凡纳滨对虾去除附肢、头胸甲和肝胰腺并称重,与0.01M PBS按质量体积比1∶10稀释,玻璃匀浆器匀浆,匀浆液于4℃离心20min,上清液依次用滤纸和0.45μm滤膜过滤除菌并分装成病毒保存液,-80℃冻存备用;
(2)体重7~9g、PCR检测阴性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在室内池塘暂养1周后,随机分组,每组14只,分别暂养于玻纤桶中;每次RNA干扰实验前将病毒保存液稀释成10-(n-2)、10-(n-1)、10-n、10-(n+1)、10-(n+2)共5个浓度的感染液,用胰岛素注射器分别于凡纳滨对虾第四腹节处肌肉注射,每尾50μL,对照组同法注射0.01M PBS;对虾养殖水温控制在27~28℃,每天换水1/2,24h持续充气;每天观察四次,捡出死亡和濒死对虾,记录死亡数,持续观察8d;
(3)根据判定标准,进行RNA干扰实验时,病毒感染液浓度为病毒保存液作10-n倍稀释,既而确定对虾的病毒感染量,建立病毒感染模型。
所述步骤(2)中n的值为新收集病毒保存液预感染对虾后,7天内致90%以上对虾死亡的最大稀释度。
所述步骤(2)中每批对虾建立模型用病毒均来自(1)中同批收集并分装的病毒保存液。
所述步骤(2)中的观察天数为8天。
所述步骤(3)中的判定标准为7d内感染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大于90%的组的最大病毒保存液的稀释度作为RNA干扰用病毒感染浓度。
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建立的对虾病毒感染模型重现性好,RNA干扰研究结果可信度高;操作简便,判断标准明晰,不仅适用于RNA干扰的抗病毒研究,也可用于将来RNA干扰制剂在水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凡纳滨对虾WSSV感染模型的建立;图中显示的是凡纳滨对虾感染不同稀释度的WSSV保存液后在7天内的累积死亡率;图中E-1到E-5分别代表不同组的WSSV保存液的稀释度:10-1到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7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