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发酵虾头壳中提取物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2258.5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6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毛相朝;林洪;张婧;高原松;胡增淼;李钰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泰祥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3/00 | 分类号: | C12P23/00;C12P21/06;C12P3/00;C12P19/14;C12P19/04;C07C403/24;C12R1/46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张中南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虾头壳中 提取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虾头提取虾青素、蛋白质、乳酸钙和甲壳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虾青素,全称为3,3’-二羟基-β胡萝卜素-4,4’-酮,属于酮式类胡萝卜素,呈艳红色,为脂溶性,具有高效抗氧化、抗癌变、增强免疫及着色等功能。由于两端的羟基(-OH)旋光性原因,虾青素具有3S-3′S、3R-3′S、3R-3′R(也称为左旋、消旋、右旋)这3种异构形态。最新的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虾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抗氧化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和饲料等的行业。经过多项人体和动物实验已证实,天然虾青素对人体和动物绝对安全。
目前虾青素的生产主要有化学合成途径、藻类、真菌和甲壳类动物四种来源。
(1)化学合成法:虾青素合成过程十分复杂,要经由多步化学和生物催化反应才能完成。人工合成虾青素为3种结构虾青素的混合物,极少抗氧化活性,与生物体内的虾青素(以反式结构3S-3S型为主)截然不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仅批准部分人工合成的虾青素用于水产养殖的添加剂,不允许任何化学合成产品进入保健食品市场。因此,化学合成的虾青素在多种食品、饲料、医药品及化妆品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真菌:某些真菌如红发夫酵母、深红酵母等也可以合成虾青素。但据报道酵母菌源的虾青素是100%右旋(3R-3′R),有部分抗氧化活性,酵母菌来源虾青素主要用在非食用动物和物资的着色上。此外,虽然酵母细胞繁殖速度快,生物量高,但细胞虾青素含量低,为了提高虾青素产量,需要大量提高碳源和氮源尤其是价格很高的有机氮源(酵母膏和蛋白胨等)的添加量,易造成浪费,增加成本,不利于商业化生产。
(3)藻类:虽然藻类来源的虾青素是100%左旋(3S-3′S)结构,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活性,但是目前已知的这些微藻通常生长速度都比较慢,需要较长的自养培养周期,生物量低,生长条件苛刻,对水质、环境及光的要求很高,大规模生产仍有难度。
(4)甲壳类动物:在自然界中,虾青素主要以酯的形式大量存在于水生动物(如虾及蟹)的壳内,虽然含量低,甲壳中的灰分和蛋白质也限制了虾青素的提取,但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且国内外的水产加工业每年有1000万吨的甲壳类废弃物,资源丰富,因此国外从虾壳中提取天然虾青素的方式仍然存在。
从甲壳类加工下脚料(虾头虾壳)中提取回收虾青素是虾青素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关于这方面国内外均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甲壳类废弃物中的石灰质(碳酸钙)会影响虾青素的产量,因此在提取时应尽量将其除去。而且虾青素在这些物质中或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或与蛋白质、脂类等结合的形式存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虾青素的提取率。
针对虾青素与碳酸钙的结合,目前常规的方法是使用酸化处理,破坏虾壳上虾青素与碳酸钙的结合,对甲壳进行去钙化处理,才能提高虾青素的提取率。在去钙化的理论基础上,挪威海洋渔业工业发展了“青贮法”处理废弃物的技术。通过青贮过程中加入无机酸或有机酸,来破坏虾青素与蛋白质或骨骼部分的结合,从而增加虾青素的释放量。但是酸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提取费用较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对于虾蟹等下脚料中与虾青素结合的蛋白质,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碱溶液来脱蛋白,但是使用化学法脱蛋白同样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近,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是利用蛋白酶来水解虾蛋白从而断裂色素与蛋白的结合,以提高色素回收率。酶解法虽然避免了大量碱试剂的使用,但是商品化的酶制剂成本很高,也限制了从虾蟹下脚料中提取虾青素的大规模应用。
专利【利用微生物从虾壳中提取虾青素、蛋白质及甲壳素的方法】中提出利用微生物处理虾头以提取虾青素等营养物质。但专利中所使用的方法存在不足:(1)其所使用的发酵微生物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邻单胞杆菌,该菌为一种条件致病菌,会影响产品安全性。(2)其发酵温度为37℃,该温度为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极易染菌,污染发酵后产品。(3)该实验在发酵前要求对虾头灭菌,这样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会使虾头中的内源酶失活,影响水解效率。(4)其发酵过程需要通氧,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大规模生产。(5)邻单胞杆菌发酵过程pH较高,甲壳中的钙无法有效回收。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虾青素提取率高、生产成本低、便于规模化生产、绿色环保、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虾青素提取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发酵虾头壳中提取物质的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虾头,清洗干净机械粉碎至2mm-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泰祥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大学;泰祥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22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