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跳纤长度计算方法及手持式跳纤长度计算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7965.5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9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饶风华;陈建平;吴俊生;徐长鑫;帅胜林;江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长 计算方法 手持 计算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跳纤长度计算方法及手持式跳纤长度计算器,适用于通信行业中光纤配线架(Optical fiber Distribution Frame,简称ODF)、光纤总配线架(Optical fiber Main Distribution Frame,简称OMDF)在跳纤时的跳纤长度计算。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信行业,FTTx(光纤接入)是理想的宽带接入方式,随着人们对宽带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光纤接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建设成本的不断降低,FTTx越来越被通信运营商看好,被用户所接受。光纤总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也随着FTTx的快速发展在通信中大量的使用,光纤总配线架(简称光总配)即:一侧连接光通信设备,另一侧连接外线光缆,通过跳纤进行通信路由的分配连接,且具有链路中断检测或在线检测的测试端口的配线连接设备。由于各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各不相同,因此跳纤长度也长短不一,为了配合光总配的实际应用,需要设计一种手持式、方便计算的跳纤计算器,以便于快速得出所需要的跳纤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持式跳纤长度计算器,该计算器应能快速地计算出光纤总配线架之间跳纤的长度,而且具有使用方便,结果准确的特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跳纤长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人工观察,获取需要跳纤连接的A端口和B端口的端口号、盘号、组号以及光总配架编号;
b、用A端口的光总配架编号减去B端口的光总配架编号,取绝对值,得到JiaNum;
c、用A端口的组号减去B端口的组号,取绝对值,得到NM;
d、将获取的A端口和B端口的端口号、盘号,以及上述计算获得的JiaNum和NM代入以下跳纤长度计算公式,得到跳纤的长度:
ChangDu=1900+(840×JiaNum)+(NM ×224)+[(SSoutnum-1)×22]-[(SSLieoutnum-1)×22]+[(SSinnum-1)×26]-[(SSLieinnum-1)×26];
其中,ChangDu:跳纤长度;
1900:基本长度;
SSoutnum:A端口的盘号;
SSLieoutnum:A端口的端口号;
SSinnum:B端口的盘号;
SSLieinnum:B端口的端口号。
手持式跳纤长度计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跳纤计算器由壳体和安装在壳体中的工作电路组成,所述工作电路包括输入跳纤参数的触摸屏模块、处理数据的单片机模块、显示处理结果的LCD显示屏、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单片机模块及显示模块,所述触摸屏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单片机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以传送操作人员输入的跳纤数据,所述单片机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显示计算结果;所述单片机模块内烧录有跳纤长度计算公式的程序,该跳纤长度计算公式为:ChangDu=1900+(840×JiaNum)+(NM ×224)+[(SSoutnum-1)×22]-[(SSLieoutnum-1)×22]+[(SSinnum-1)×26]-[(SSLieinnum-1)×26];
其中,ChangDu:跳纤长度;
1900:基本长度;
JiaNum:需要跳纤连接的A端口和B端口的光总配架编号之差,取绝对值;
NM:A端口和B端口的组号之差,取绝对值;
SSoutnum:A端口的盘号;
SSLieoutnum:A端口的端口号;
SSinnum:B端口的盘号;
SSLieinnum:B端口的端口号。
所述电源模块由锂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和电压转换电路组成;
所述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U3、指示工作状态的发光二极管D6;充电管理芯片的VCC引脚以及COMP引脚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的正极连接,BAT引脚与锂电池正极连接以对锂电池的输出电压采样,锂电池负极接地,STAT引脚串联电阻R11、发光二极管D6后接地,CC引脚与PNP晶体管Q3的基极连接,SNS引脚与PNP晶体管Q3的发射极连接,TS引脚与温敏电阻R12、R13连接,PNP晶体管Q3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9、R10后与充电器电压输出端的正极连接,PNP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锂电池正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集团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79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