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起重机大车运行同步输出减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6882.4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峰;王旭;卢贤缵;任捷;王壮荣;彭汉军;徐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9/14 | 分类号: | B66C9/1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机 大车 运行 同步 输出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起重机,特别涉及冶金起重机大车运行减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冶金起重机的大车运行减速器,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主要由一个输入轴1输入,经过三级圆柱齿轮传动:齿轮1带动齿轮2为第一级,齿轮3带动齿轮4为第二级,从第三级开始分成两个传动链:齿轮5a带动齿轮6a、齿轮5b带动齿轮6b。由输出齿轮6a、6b将扭矩传递到两个输出轴7a、7b,即两个大车车轮。该结构最大弊端是对大车车轮的精度要求较高。当两个大车车轮由于制造误差或不均匀磨损等原因直径不同时,由于传动链为硬性联接,则在原有转数下,直径小的行车车轮由于线速度小将出现滑动,这时两个大车车轮就会出现一个拖着另一个走的现象,且这个车轮就要承担全部的负荷从而导致减速机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起重机大车运行同步输出减速器,解决现有起重机大车运行减速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起重机大车运行同步输出减速器,包括三级圆柱齿轮传动:输入轴齿轮传动第一级大齿轮,第二级小齿轮传动第二级大齿轮,从第三级开始分成两个传动链:I号第三级小齿轮传动I号第三级大齿轮、II号第三级小齿轮传动II号第三级大齿轮,I号第三级大齿轮将扭矩传递到I号输出轴、II号第三级大齿轮将扭矩传递到II号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大齿轮设计为一套行星差动同步装置,所述行星差动同步装置是由一个行星架、四个双联的行星齿轮和两个中心轮组成的周转轮系。
所述行星架与第二级大齿轮用螺栓联接为一体,I号第三级小齿轮与I号中心轮Za用键联接为一体,II号第三级小齿轮与II号中心轮Zb用键联接为一体,装有双联行星齿轮的四个小轴,分别装在行星架与第二级大齿轮上的四个 孔上,整个周转轮系用轴承和定距环支承、定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将原来的第二级大齿轮设计为一套行星差动同步装置,将原来的硬性联接传动链柔性化。在保持原大车运行减速器性能的基础上,更合理的分配受力,从而提高了减速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大车运行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大车运行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行星差动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4是行星差动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一种起重机大车运行同步输出减速器,包括三级圆柱齿轮传动:输入轴齿轮1传动第一级大齿轮2,第二级小齿轮3传动第二级大齿轮4,从第三级开始分成两个传动链:I号第三级小齿轮5a传动I号第三级大齿轮6a、II号第三级小齿轮5b传动II号第三级大齿轮6b,I号第三级大齿轮6a将扭矩传递到I号输出轴7a、II号第三级大齿轮6b将扭矩传递到II号输出轴7b,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大齿轮4设计为一套行星差动同步装置,所述行星差动同步装置是由一个行星架4-3、四个双联的行星齿轮4-1和两个中心轮4-2组成的周转轮系。
从图3、4可以看出:行星架4-3与第二级大齿轮4用螺栓联接为一体,以套10作为支承转动;I号第三级小齿轮5a与I号中心轮Za 4-2-1用键联接为一体、II号第三级小齿轮5b与II号中心轮Zb 4-2-2用键联接为一体,分别以套14作为支承转动;四个双联的行星齿轮4-1分别装在四个小轴12上,分别以套11作为支承转动;装有双联行星齿轮4-1的四个小轴12,分别装在行星架4-3与第二级大齿轮4上的四个孔上,随第二级大齿轮4转动;整个周转轮系用轴承8和定距环9支承、定位,各个零件可以以轴13为中心公转,也可以以各自的轴为中心自转。
当两个车轮同步时,周转轮系内部不工作,第二级大齿轮4的输入转数直 接输出。和汽车在直路上行驶其后桥包的圆锥行星差速器原理一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68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由消费后聚酯制备非晶共聚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气液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