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7705.1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9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冯定五;黄自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08;C22B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冶金 渣料可磨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火法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冶金渣料,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价金属。冶金渣料呈熔融状态从冶炼炉中排出,流入渣料容器,再通过自然冷却或水淬冷却。冷却后的冶金渣料,通过破碎、磨矿,再利用常规选矿及冶金方法回收渣料中的有价金属,最终的贫化渣主要含硅、铝组分,可作建材的原料。
与天然矿石主要含晶体矿物相不同,冶金渣料中的物相主要呈无定型的非晶状态,质地均匀、紧密,硬度大。因此,磨矿过程中不能产生有效物相界面,导致磨矿效率低,磨矿成本高。
冶金渣料中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大多存在硫化物相中,铁主要以硅酸铁形式存在,脉石大多为硅酸盐、硅铝酸盐、及钙、镁氧化物。冶金渣料成分复杂,性质不稳定,有价金属物相通常超细粒嵌布于脉石物相中。通常只有超细磨矿才能部分解离有价金属物相。因此,提高磨矿选择性是有效回收有价金属的前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和生产效率高的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其特征在于先将0.1~100份质量的化学活化剂均匀加入100份质量的熔融状态的冶金渣料中,然后进行冷却。
所述冶金渣料为铜渣、锌渣、铅渣、钒渣、钛渣、炼铁渣、炼钢渣和稀土金属冶金渣料中的一种。
所述化学活化剂为碱金属的氧化物、碱土金属的氧化物、碱金属的氢氧化物、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碱金属的碳酸盐、碱土金属的碳酸盐、碱金属的酸式碳酸盐、碱金属的氟化物、碱土金属的氟化物和氟化铵中的一种以上。
本发明是在对含硅、铝及硅酸铁类组分物相与碱及氟化物类化学活化剂在热活化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的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尤其是采用碱及氟化物类化学活化剂在升温条件下能选择性地破坏含硅、铝物相,大大提高了冶金渣料的可磨性,同时有效增强有价金属相磨矿选择性。
因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首先,碱及氟化物类化学活化剂能选择性地破坏熔融冶金渣料中的硅、铝物相结构,显著降低冶金渣料的硬度,提高了冶金渣料的可磨性。
其次,通过添加化学活化的方式使有价金属物相在冷却过程中从硅、铝物相中有效析出,提高了冶金渣料的选择性磨矿,解决了现有回收技术无法一起回收冶金渣料中所有有价金属的技术难题。
因此,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和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广泛适用于提高冶金渣料的可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实施例1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该方法先将0.1~1份质量的化学活化剂均匀加入100份质量的熔融状态的冶金渣料中,再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冶金渣料为炼铁渣;化学活化剂为碱土金属的碳酸盐。
本实施例的冶金渣料单位磨矿能耗降低10~15%,有价金属相有效解离度为55~60%。
实施例2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除化学活化剂为碱土金属的氟化物外。其余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冶金渣料单位磨矿能耗降低8~12%,有价金属相有效解离度为50~55%。
实施例3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先将1~10份质量的化学活化剂均匀加入100份质量的熔融状态的冶金渣料中,然后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冶金渣料为铜渣;化学活化剂为碱金属的酸式碳酸盐。
本实施例的冶金渣料单位磨矿能耗降低35~40%,有价金属相有效解离度为75~80%。
实施例4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除化学活化剂为碱金属的氟化物外。其余同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冶金渣料单位磨矿能耗降低30~35%,有价金属相有效解离度为65~70%。
实施例5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除化学活化剂为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外。其余同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冶金渣料单位磨矿能耗降低30~35%,有价金属相有效解离度为75~80%。
实施例6
一种提高冶金渣料可磨性的方法。除化学活化剂为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外。其余同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77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