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剪式升降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7463.6 | 申请日: | 2012-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储著金;谭晶;余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F7/06 | 分类号: | B66F7/06;B66F7/28;F16H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升降 平台 | ||
1. 一种电动剪式升降平台,包括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下部基座(100)、机械升降机构(200)和动力驱动机构(300),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具有多层剪叉组件,各层所述剪叉组件皆由刚性杆件组成,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最上层剪叉的顶端支撑所述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并与所述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活动连接,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最下层剪叉的底端支撑所述基座(100)并与所述下部基座(100)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00)安装于所述下部基座(100)上方和两套相同且相互平行对应设置的多层剪叉组件之间,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00)为螺杆水平轨迹进给执行机构,其包括两根互相平行且并排对应设置的螺杆(302),所述螺杆(302)的被传动端通过轴承与所述最下层剪叉的一侧底端位置相对转动连接,所述螺杆(302)的螺纹段与带有与之相配合内螺纹的平行移动块(305)活动连接,所述平行移动块(305)与所述最下层剪叉的另一侧底端相对固定连接,通过所述平行移动块(305)与沿所述螺杆(302)的水平轨迹进给实现所述最下层剪叉的开合,进而支撑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升降; 所述动力驱动机构(300)由电动机(301)传动控制,使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各层剪叉开合运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剪式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最上层剪叉和最下层剪叉的各个端部分别通过支撑铰链与所述基座(100)和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铰接,在各所述支撑铰链与所述基座(100)和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之间还分别设有独立的双支点平衡支撑机构,所述双支点平衡支撑机构为四连杆机构,包括主支撑摆杆(202)、副支撑摆杆(201)、连杆(205)和机架杆,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最上层剪叉顶端和最下层剪叉底端分别与相应的连杆(205)直接铰接,所述基座(100)和上部活动承载平台(400)皆作为所述双支点平衡支撑机构的机架杆,所述主支撑摆杆(202)和副支撑摆杆(201)长度相同;
位于不同的最上层剪叉顶端且空间相对应的两个双支点平衡支撑机构形成一组平衡支撑架,每组平衡支撑架的两个连杆(205)之间通过横档(203)固定连接,两组平衡支撑架的各所述横档(203)之间又通过折叠杆伸展稳定机构铰接,从而限制所述机械升降机构(200)的剪叉开合角度;
位于不同的最下层剪叉底部且空间相对应的两个双支点平衡支撑机构形成一组平衡底载支架,其中一组平衡底载支架的两个连杆(205)皆与所述螺杆(302)的被传动端一侧的轴承座固定连接,其中另一组平衡底载支架的两个连杆(205)皆与所述平行移动块(305)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剪式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杆稳定机构由2套折叠杆(204)和1个耦合横杆(206)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联动机构,每套所述折叠杆(204)的头尾两端分别与2个所述横档(203)铰接,两套所述折叠杆(204)的对应杆部相互平行设置,两套所述折叠杆(204)的中部弯折铰链副又与所述耦合横杆(206)两端通过复合铰链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剪式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302)的被传动端通过齿轮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或带传动机构与所述电动机(301)的主轴传动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剪式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传动机构包括三个轴向平行设置的带轮(303)和两条传动带(304),其中作为被动轮的两个所述带轮(303)与所述螺杆(302)同轴固定连接,作为主传动轮的另一个所述带轮(303)被传动端直接与所述电动机(301)的主轴传动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304)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形成同步传动的皮带轮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746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