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34974.2 | 申请日: | 201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3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小池宏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7/00 | 分类号: | B60R7/00;B29C51/14;B32B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金鲜英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内装 材料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
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粘贴于该表侧基材的表侧的表皮材料;经由第一无纺布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具有凹凸部且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粘贴于该背侧基材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以及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的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通过经由第一无纺布将所述背侧基材的凹凸部中的凹部的顶部热熔接于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在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形成中空部,
所述背侧基材的厚度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纺布由聚酯制成,目付量为18g/m2~25g/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纺布是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以重量比40∶60混毛成的无纺布,目付量为80g/m2~100g/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材料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中空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材料的剖面形状是圆形、口形、H形中的任意一种,其材质由金属或合成树脂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将填充剂或玻璃纤维的至少任意一种配合到聚丙烯树脂中形成所述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中,直线状的一体铰链在所述增强材料的附近且沿着该增强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内装材料包括以所述一体铰链为边界能够折弯地构成的主体部和支撑部,并且横跨这些主体部和支撑部而配设有弹簧,
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撑部上,并且另一端能够滑动地支撑在主体部上,
当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支撑部折弯时,由所述弹簧产生使主体部欲返回到原始位置的作用力。
9.一种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具有:
准备工序:使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隔着第一无纺布,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而软化;
第一工序:在包括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的成形模具中的下部模具的成形面的凹凸上放置第二无纺布,在该第二无纺布上放置通过所述准备工序软化了的背侧基材、第一无纺布、表侧基材以及表皮材料,使上部模具下降进行合模;
第二工序:通过在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之间插入针状喷嘴吹入空气,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相互背离、膨胀,背侧基材紧贴于下部模具的成形面,表侧基材紧贴于上部模具的成形面;
第三工序: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冷却并固化而形成中空成形体,然后使上部模具上升而取出所述中空成形体;
第四工序:在所述中空成形体的侧面开孔,由该孔插入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盟和产业株式会社,未经盟和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49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