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27651.0 | 申请日: | 201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2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木户启人;福岛正信;木崎勇;中村悟志;川崎敬三;桥本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崔巍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从车辆的前围板侧方朝前方延伸的前纵梁、从上述前围板的侧端部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铰链柱、及从该铰链柱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挡板梁。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改善燃油经济性等,实现车辆的轻量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迄今为止已有各种各样有关轻量化的研究、开发。
为了实现车辆的轻量化,可考虑使构成车身的车架等薄壁化或削减车架等。然而,此时如优先考虑车身的轻量化而过于使车架过度薄壁化、或过度削减车架,则存在难以确保车辆的碰撞性能的问题。
例如,举车身前部作为例子进行说明。通常,在车身前部具备从左右一对铰链柱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挡板梁,其中所述铰链柱自前围板的侧端部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然而若要实现车辆的轻量化,则会造成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挡板梁易于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的问题。
若挡板梁如此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则有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况:一个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较大的负荷施加在与挡板梁的后部结合的铰链柱上,从而导致铰链柱与前围板侧端部的接合部分剥离。如此一来,前围板的侧端部便处于不受到任何支撑且无法将输入到前围板的负荷传递给铰链柱的状态。
因此,当包含发动机或电动机等的动力单元随着车辆的正面碰撞而后退,并且碰撞负荷输入至后方的前围板时,有可能导致前围板的后退幅度即向位于其后方的车室的侵入量变大而无法确保碰撞性能。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83187号中公开了一种包括纵分支支撑件的车身前部结构,该纵分支支撑件在比悬架支撑塔更后方处从左右一对前纵梁竖立设置,并且接合于悬架支撑塔的后部及后部挡板从而形成了至该后部挡板的上部的闭合剖面。
上述公报所公开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能够使输入至前纵梁的碰撞负荷经由纵分支支撑件及前围板的上部效率良好地传递至铰链柱,使上述碰撞负荷从铰链柱传递到车辆项部等而予以分散并通过此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抑制车身前部的变形。
然而,上述车身前部结构的目的在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向车辆后方效率良好地传递、分散输入至前纵梁的碰撞负荷,其并不是抑制挡板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因挡板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而导致前围板向车室内侵入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从车辆的前围板侧方朝前方延伸;铰链柱,从所述前围板的侧端部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挡板梁,位于比所述前纵梁在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而且从所述铰链柱向前方延伸;悬架支撑塔,向车宽方向内侧隆起,并且车宽方向外壁面上部接合于所述挡板梁,车宽方向内壁面下部接合于所述前纵梁;纵分支支撑件,从所述前纵梁竖立设置,并且沿所述悬架支撑塔的内表面设置而与该悬架支撑塔一起形成闭合剖面;变形抑制部件,将所述纵分支支撑件与所述挡板梁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变形抑制部件将位于比前纵梁在车宽方向更外侧位置的挡板梁连结于纵分支支撑件,因此即便在车辆正面碰撞时碰撞负荷从车辆前方输入挡板梁,也可防止挡板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
即,此时,可提高铰链柱与前围板的侧端部的接合部分周边的刚性,从而可防止铰链柱与前围板的接合部分剥离。
因此,即便在车辆正面碰撞时负荷从车辆前方输入前围板,也可抑制前围板向车室内侵入。
此外,由于悬架支撑塔内表面与纵分支支撑件形成闭合剖面,因此可通过纵分支支撑件加强悬架支撑塔而且还有助于抑制其变形。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悬架支撑塔与所述前围板之间设置有后部挡板,所述纵分支支撑件接合于所述悬架支撑塔的后部及所述后部挡板,所述纵分支支撑件与所述悬架支撑塔的后部及所述后部挡板形成闭合剖面,该闭合剖面从所述前纵梁后部延伸到所述后部挡板的上部。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抑制部件与所述悬架支撑塔的后端部接合。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车辆正面碰撞时碰撞负荷从车辆前方输入悬架支撑塔,也可通过变形抑制部件使该碰撞负荷分散传递至纵分支支撑件和挡板梁。此时,可效率良好地将碰撞负荷分散到车辆后方,因此可减轻施加于悬架支撑塔的冲击,抑制悬架支撑塔的后退、变形。因此,可效率良好地进行经由纵分支支撑件的碰撞负荷的传递、分散。
此外,在车辆正面碰撞时有可能会因该冲击而导致较大的负荷从前轮经由前悬架输入悬架支撑塔。但即便在此情况下,由于可通过变形抑制部件使输入至悬架支撑塔的负荷分散传递至纵分支支撑件和挡板梁,因此也可同样地抑制悬架支撑塔的后退、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27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