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4958.7 | 申请日: | 201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伹野由居;青木宏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15/00 | 分类号: | B60L15/00;B62K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尤其是涉及能够使车辆前进及后退的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前进及后退的车辆。在这种以往的车辆中,使单一的后退开关具有作为用于设定后退模式的模式设定操作开关的功能和使车辆的驱动源即电机向反方向(即车辆的后退方向)旋转的功能。通过长按后退开关来设定后退模式时,能够操作后退开关使车辆后退,并且,能够操作加速把手使车辆前进。另外,专利文献1还公开了与后退开关相独立地设置有专用于设定后退模式的开关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0597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具有降低像停车时那样需要反复切换前进和后退时的操作的复杂度的目的,但在后退时需要操作的开关依旧很多,还有进一步改善操作的复杂度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减少后退时的开关操作并进一步改善操作的复杂度的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动车辆(例如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具有:加速机构,其具有能够在正常可动区域内实施从最小开度向第一方向使节气门开度变大的加速操作的加速把手和在非加速操作时使节气门开度返回所述最小开度侧的弹簧构件;以及与由所述加速机构得到的节气门开度相应地驱动电机的驱动部,所述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设置有从所述最小开度进一步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设定的微速可动区域,并在所述正常可动区域及所述微速可动区域之间设置有限位构件,所述加速机构构成为,能够抵抗所述限位构件将节气门开度从所述最小开度进一步操作到设定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的微速可动区域,所述弹簧构件被设定成,对所述加速把手施加作用力而使节气门开度减小到所述微速可动区域的中间位置即微速基准开度,所述电动车辆的控制装置还具有微速控制部,该微速控制部向所述驱动部提供电机驱动指令,以便在所述微速可动区域内,在以所述微速基准开度为基准的节气门开度大的区域,使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小车速前进,而在以所述微速基准开度为基准的节气门开度小的区域,使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小车速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将如下电机驱动指令向所述驱动部提供,该电机驱动指令被设定成,节气门开度相对于所述微速基准开度的偏差越大,使前进及后退的车速越大。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具有蠕变控制部,在节气门开度处于所述蠕变区域时,所述蠕变控制部使电动车辆以比所述预定的微小车速小的蠕变速度前进或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构成为在电动车辆停车时使该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车速前进或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构成为当节气门开度在所述微速基准开度保持预定时间以上时使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车速前进或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是,具有解除构件,在通过加速操作而超过所述限位构件地使节气门开度变化时,所述解除构件与加速操作相应地解除该限位构件的限制。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是,所述限位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加速把手侧的挡块;在节气门开度变小的方向上与所述挡块抵接的卡止部,所述解除构件包括卡止避免构件,该卡止避免构件使所述挡块移动以避免所述挡块与所述卡止部抵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是,所述挡块及所述卡止部的外形面中的、朝向所述节气门开度变大的方向进行加速操作时的彼此的抵接面,形成为具有斜度以使其以规定的后角(逃げ角)抵接。
另外,本发明的第九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构成为在基于所述倾斜角度判断为未检测到电动车辆翻倒时使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车速前进或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特征是,所述微速控制部构成为在驾驶员未坐在车座上时使电动车辆以预定的微车速前进或后退。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是,预先设定有能够推行电动车辆的速度,当车速比该预先设定的推行速度小时,所述微速控制部使电动车辆以比所述推行速度小的微车速前进或后退。
而且,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是,预先设定有能够推行电动车辆的速度,当车速比该预先设定的推行速度大时,所述微速控制部向所述驱动部提供电机驱动指令以使电动车辆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49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