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中心区位置和聚集强度的确定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14509.2 申请日: 2012-01-18
公开(公告)号: CN102609807A 公开(公告)日: 2012-07-25
发明(设计)人: 杨俊宴;谭瑛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主分类号: G06Q10/06 分类号: G06Q10/06;G06Q50/00;G06F17/50
代理公司: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代理人: 黄明哲
地址: 211189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城市 中心区 位置 聚集 强度 确定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城市规划技术领域,为一种城市中心区位置和聚集强度的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研究、新城规划、城市用地调整等规划工作中,需要确定城市中心区适宜的空间位置。城市中心区由密集的服务产业机构集聚而成,其空间分布与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紧密关联;而城市不同功能对土地的空间位置需求是不同的,办公、商业、金融、居住、教育、工业、仓储等行业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地租竞价能力,不同区位决定的地租级差造成了城市中各机构自由选址中的秩序。由于服务产业天然的高盈利性,从而能够承担高昂的地价,同时由于服务产业生产和销售同时完成的特性,其对区位有着异乎寻常的高要求。 

195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都进行了有关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其中针对如何确定中心区的位置,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目前对城市中心区空间位置确定的研究文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 

(一)“花园城市”理论模式 

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提出“花园城市”理论,如图2,认为城市中心区应当位于核心花园区周边的各个交通汇集点,由公园、公共建筑、商业设施和林荫道构成环绕型结构模型。 

该理论模型在当时城市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注重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城市分散。这种指导思想过于主观和人为化,不符合城市作为经济活动、人口、交通等各种要素的集聚地的客观现实,不能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同心圆理论模式 

1925年,美国学者伯吉斯(E.W.Burgess)提出同心圆理论模式,如图3(a),认为城市空间组织是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因此中心区应当位于城市建成区围合的六大圈层的最中心圈层,围绕中心区的外围通常是低、中、高收入阶层的环形居住区圈层。随着城市增长的持续压力,各圆形圈层区域以中心区为源点不断外移,即“渗透”。 

该理论模型是在以假设用地分布均匀、交通水平均匀、人口分布均匀等为前提下进行的抽象设想,属于理想化模式,而城市的真实的用地、交通、人口等状况非常复杂, 不能直接应用该理论去确定城市中心区的适宜位置。 

(三)市场引力模型 

1931年瑞力(Reilly)提出市场引力模型,认为不考虑消费者的个人偏好的情况下,中心区最适宜布局在城市的市场区域消费引力综合值最大的核点地区,能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益(RELLY,W.J.The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New York:Knickerbocker Press,1931)。随后市场学家对如何建立商店选择模型进行了多种尝试,此后市场地理学进入了实践领域,主要涉及零售选址的实际问题。 

该理论模型从市场消费的角度提出了“市场区域消费引力综合值最大的核点地区”这一概念,但是仅着眼于市场零售业的空间布局,对于中心区其他业态尚未展开研究。 

(四)扇形理论模式 

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模式,如图3(b),认为城市租金等级是按照放射状的扇形分布的,城市是被交通体支撑起来的扇面组合,中心区位于各大扇区汇聚的核心圈,其余功能区和居住区从中心区向外呈楔形延伸。 

该理论模型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具体的交通、用地布局、人口分布等其他各项影响要素考虑不足。 

(五)多核心理论模式 

1945年哈里斯(C.D.Harris)与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理论模式,如图3(c),认为行业区位、房租价格、集聚利益和扩散效益导致城市结构分异,由于这四种制约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遗留习惯和局部城区的特殊性导致城市功能区的分异,各种行业和各种消费群体的集聚产生多个功能核心,中心区位于各消费人群效益最大的核心地区。 

该理论模型通常适用于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同时重在解释现象,缺乏可量化的操作方法。 

(六)城市土地竞租模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45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