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盐、低碳工业废水持续生物增效去除氨氮的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011403.7 | 申请日: | 2012-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亦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态科环保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34;C12N1/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5 | 代理人: | 周志宏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废水 持续 生物 增效 去除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废水、污水处理,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盐、低碳工业废水持续生物增效去除氨氮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高盐、低碳工业废水的特征是含盐量高、氨氮浓度高、有机成分低。较高的含盐量造成废水的渗透压往往超过一般活性污泥的耐受极限,而且废水中有机成分较低,不能满足活性污泥中异养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这就使得一般的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无法用来处理这种高氨氮的无机工业废水。目前,处理这种高盐无机氨氮废水主要还是折点氯氯化法、离子交换法、吹脱/气提和化学沉淀法。
折点氯化法是将氯气或次氯酸钠通入废水中将废水中的NH3-N氧化成N2的化学脱氮工艺。处理氨氮废水所需的实际氯气量取决于温度、pH值及氨氮浓度。氧化每克氨氮需要9~10mg氯气。pH值在6~7时为最佳反应区间,接触时间为0.5~2小时。折点加氯法处理后的出水在排放前一般需要用活性碳或二氧化硫进行反氯化,以去除水中残留的氯。1mg残留氯大约需要0.9~1.0mg的二氧化硫。但是该方法运行费用高,副产物氯胺和氯化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氯气本身剧毒,存在安全风险。
离子交换法选用对NH4+离子有很强选择性的沸石作为交换树脂,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沸石具有对非离子氨的吸附作用和与离子氨的离子交换作用,它是一类硅质的阳离子交换剂,成本低,对NH4+有很强的选择性。离子交换法具有工艺简单、投资省去除率高的特点。但再生液为高浓度氨氮废水,仍需进一步处理。
吹脱法是使水作为不连续相与空气接触,利用水中组分的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间的差异,使氨氮转移至气相而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的方法。该方法比较适合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但吹脱效率影响因子多,不容易控制,特别是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在北方寒冷季节效率会大大降低,而且现在许多吹脱装置考虑到经济性,没有回收氨,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汽提法是用蒸汽将废水中的游离氨转变为氨气逸出,处理机理与吹脱法一样是一个传质过程,即在高pH值时,使废水与气体密切接触,从而降低废水中氨浓度的过程。传质过程的推动力是气体中氨的分压与废水中氨的浓度相当的平衡分压之间的差。该方法适用于处理连续排放的高浓度氨氮废水,操作条件与吹脱法类似,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但是汽提塔内容易生成水垢,使操作无法正常进行。
化学沉淀法是根据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必要时投加某种化工原料,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温度、催化剂、pH值、压力、搅拌条件、反应时间、配料比例等等)进行化学反应,使废水中污染物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物或聚合物,或者生成不溶于水的气体产物,从而使废水净化,或者达到一定的去除率。化学沉淀法处理NH3-N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其主要原理就是NH4+、Mg2+、PO43-在碱性水溶液中生成沉淀。在氨氮废水中投加化学沉淀剂Mg(OH)2、H3PO4与NH4+反应生成MgNH4PO4·6H2O(鸟粪石)沉淀,该沉淀物经造粒等过程后,可开发作为复合肥使用。但是该方法处理成本比较高。
目前市场上也有针对这种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该方法先向废水中投加有机碳源,然后再利用嗜盐微生物进行处理的方法。但是目前这种方法工艺还不成熟,而且处理成本相对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投资费用低、出水好,运行过程便于管理的高盐、低碳工业废水持续生物增效去除氨氮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高盐、低碳工业废水持续生物增效去除氨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和工艺条件:
步骤一、制备营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态科环保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宜态科环保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1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