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9328.0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兆鹏;尹树强;毛新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64 | 分类号: | C07D311/64;A61K31/352;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赵龙群 |
地址: | 25001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硝基 乙氧基 吡喃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人类因癌症而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列第二位,癌症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临床肿瘤的治疗用药目前分为传统细胞毒类药物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前者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而后者主要作用于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差别巨大的调控细胞增殖生长的关键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因此增加了对肿瘤的选择性、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近年,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而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针对肿瘤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分子研发的靶向药物,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单抗Trastuzumab、活性酪氨酸酶抑制剂Imatini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Gifitinib,以及多靶点新药Sorafenib和Sunitinib等成功应用于临床,把肿瘤的靶向治疗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药物的耐药性、靶点的专一性和广谱性、临床患者选择、疗效评价和个性化用药等。因此,新骨架类型分子靶向性先导化合物设计和发现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13K/Akt)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等功能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在许多肿瘤中发现P13K/Akt通路过度表达,而其通路的活性紊乱不仅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而且与肿瘤细胞的迁移、粘附及肿瘤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目前,以P13K/Akt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已有多个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进入临床研究,有望单独使用或与靶向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克服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提供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术语解释:
YL201211: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
YL201212:3-硝基-6-溴-8-乙氧基-2H-苯并吡喃。
P1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Akt:蛋白激酶B。
1、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
一种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具有通式III的结构:
其中,R=H或Br。
优选的,本发明的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下列之一:
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1)或3-硝基-6-溴-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2),其中,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1)的分子式为:C11H11NO4,分子量为221.21,结构如式I所示;3-硝基-6-溴-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2)的分子式为:C11H10BrNO4,分子量为300.11,结构如式II所示;
2、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而制备的。
以3-乙氧基水杨醛或5-溴-3-乙氧基水杨醛为原料,与硝基乙醇反应制备得到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1)或3-硝基-6-溴-8-乙氧基-2H-苯并吡喃(YL201212);反应路线如下:
根据本发明,3-硝基-8-乙氧基-2H-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93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气式发动机余热回收利用动力装置
- 下一篇:穿孔板消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