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供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9129.2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3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道靖;江崎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3/20 | 分类号: | F01L3/20;F01L3/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发动机 可燃 气体 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向吸气通路内供给的可燃气体的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燃气发动机中,作为使在吸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与可燃气体混合的一个例子,构成为在气体供给管处连结有喷射喷嘴,并将可燃气体从喷嘴向供气歧管内喷出。
在该情况下,由于可燃气体的喷射喷嘴向吸气歧管内突出,因此吸气歧管内的空气流紊乱,存在吸气的流通阻力增大的趋势。
在将可燃气体向吸气通路供给的现有的燃气发动机中,例如像日本特开平9-268923号(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气体喷射喷嘴以横穿吸气管的方式设置,因此该气体喷射喷嘴相对于吸气的流而成为阻力,向汽缸内的供气或包含燃料的供气的吸入所需要的抽取工作量增大,从而带来燃料消耗率的增大。
因此,在日本专利第365303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在附图1(A)中表示吸气阀关闭时及吸气阀打开时,附图标记1是汽缸盖,附图标记2是汽缸盖1内的吸气通路,附图标记3是吸气阀,附图标记4是吸气阀3的吸气阀棒。在该吸气阀棒4设有突起部5,该突起部5的直径大于吸气阀棒4的直径,且具有与吸气阀棒4同心的与吸气阀棒4平行的圆筒面5a。突起部5的圆筒面5a滑动自如地与以向汽缸盖1内的吸气通路2突出的方式固定于汽缸盖1的套筒6嵌合。
另外,如图2(B)所示,在所述套筒6设有多个可燃气体喷射孔6a。
而且,公开有如下所述的技术,在关闭吸气阀棒4时,由于突起部5的圆筒面5a位于可燃气体喷射孔6a的可燃气体通路7侧,因此可燃气体不从可燃气体喷射6a向吸气通路2喷射。
另一方面,在打开吸气阀棒4时,突起部5的圆筒面5a从可燃气体喷射孔6a向吸气通路2侧移动,因此来自可燃气体通路7的可燃气体从可燃气体喷射孔6a向吸气通路2喷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68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653031号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2的构造,在向吸气通路2喷射的可燃气体在短时间内被喷射的情况下,吸气通路2内的可燃气体与吸气之间的搅拌有时无法充分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不良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设于该吸气阀棒的突出部在供突出部能够滑动地嵌合的套筒的内周面位于所述吸气阀棒的所述突出部的移动范围内,使伴随着该吸气阀棒的移动而开闭的可燃气体喷射孔形成为长圆形,从而延长向吸气通路喷射的可燃气体的喷射时间,促进该可燃气体与在吸气通路中流动的供气之间的混合,从而提高燃烧室内的燃烧效率并实现燃料消耗率的改善。
解决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供给装置,该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供给装置通过吸气阀的开闭所带来的吸气阀棒的上下移动而向吸气通路供给可燃气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气发动机的可燃气体供给装置具备:
突出部,其形成于所述吸气阀棒的轴向的一部分,且外径比周边大;
套筒,其供该突出部能够滑动地嵌合;
可燃气体喷射孔,其在该套筒形成为沿该套筒的轴向较长的长圆,且伴随着所述吸气阀棒向所述突出部的下方向的移动而将所述套筒之内与所述吸气通路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可燃气体喷射孔设为长圆,延长向吸气通路喷射的可燃气体的喷射时间,促进该可燃气体与在吸气通路中流动的供气之间的混合,从而提高燃烧室内的燃烧效率并改善燃料消耗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使所述可燃气体喷射孔的长圆上端缘向可燃气体喷射正时点火提前角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可燃气体喷射孔成为长圆,可燃气体喷射开始初期的可燃气体喷射量变少,因此通过向可燃气体喷射正时点火提前角方向移动,具有在可燃气体喷射工序全程中确保可燃气体喷射量且促进空气与可燃气体的搅拌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可燃气体喷射孔的长圆设为,端部的半径R与两端部的所述半径R的中心间长度H(长圆轴间距)满足半径R<中心间长度H。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增大可燃气体喷射孔的长圆的长度,能够延长可燃气体的喷射时间,从而促进该可燃气体与在吸气通路中流动的供气之间的搅拌。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可燃气体喷射孔的长圆设为,端部的半径R与两端部的所述半径R的中心间长度L(长圆轴间距)之比R/H处于0.2≤R/H≤1.3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9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