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萜烯糖基转移酶的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180063538.1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8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荣一郎;鹤冈伸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P19/18 | 分类号: | C12P19/18;A23L1/30;A61K8/60;A61K47/26;A61Q13/00;C11B9/00;C12N1/15;C12N1/19;C12N1/21;C12N5/10;C12N15/09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永康;向勇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萜 糖基转移酶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萜烯8-位糖苷的制造方法、高表达单萜烯8-位糖基转移酶的转化体以及根据所述方法制作的单萜烯的8-位糖苷及其应用。此外,本发明也涉及使具有使单萜烯化合物的8-位糖基化活性的蛋白质的表达被抑制的植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萜类化合物,特别是单萜烯(C10)、倍半萜烯(C15)等分子量较小的萜类是植物的主要香气成分,不仅广泛地用于食品、酒类的赋香,还广泛地用于化妆品、香水等工业产品。已知由芳樟醇所代表的单萜烯在植物细胞内合成,然而,其一部分作为糖苷蓄积,例如,已报道的有十字花科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的8-位羟基化芳樟醇的糖苷(非专利文献1)。已知不仅是模式植物,作为工业上重要作物的大麻科的啤酒花(Humulus lupulus)(非专利文献2)、山茶科的茶(Camellia sinensis)(非专利文献3-6)、姜科的姜(Zingiber officinale)(非专利文献7)等中也蓄积有单萜烯糖苷。进而,由于在植物界中已有广泛报道(非专利文献8),故而认为糖苷是作为香气成分前体的通常的方式。利用酶或非酶的方法将作为香气前体物质的萜烯糖苷的糖切除,并且如使香气成分挥发的人工控制,从工业应用的观点出发也已开始被研究(非专利文献9)。
然而,迄今为止,可切断单萜烯糖苷的糖的酶(β-樱草糖苷酶(β-primeverosidase))已从茶中分离(非专利文献10),但是将糖附加在单萜烯(糖基化)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虽然通过拟南芥的UDP葡萄糖基转移酶(UDP-sugar dependent glycosyltransferase:UGT)的全面的活性筛选,有一部分的UGT酶在试管内与单萜烯反应,但是并未显示出生理性功能、或其活性的意义(非专利文献11)。由于芸香科的甜橙(Citrus sinensis)中也蓄积有单萜烯糖苷,所以进行了针对单萜烯的UGT的筛选,然而未成功鉴定出具有活性的 UGT酶基因(非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WO97/11184
非专利文献1:Aharoni et al(2003)Plant Cell15,2866-2884
非专利文献2:Kollmannsberger et al(2006)Mschr.Brauwissenschaft59,83-89
非专利文献3:Guo et al(1994)Biosci.Biotech.Biochem.58,1532-1534
非专利文献4:Nishikitani et al(1996)Biosci.Biotech.Biochem.60,929-931
非专利文献5:Moon et al(1996)Biosci.Biotech.Biochem.60,1815-1819
非专利文献6:Ma et al(2001)Phytochemisty56,819-825
非专利文献7:Sekiwa et al(1999)Biosci.Biotech.Biochem.63,384-389
非专利文献8:Winterhalter and Skouroumounis(1997)Adv.Biochem.Eng.Biotechnol.55,73-105
非专利文献9:Herman(2007)Angew.Chem.Int.Ed.46,5836-5863
非专利文献10:Mizutani et al(2002)Plant Physiol.130,2164-2176
非专利文献11:Caputi et al(2008)Chem.Eur.J.14,6656-6662
非专利文献12:Fan et al(2010)Genome53,816-823
非专利文献13:Winter et al(2007)PLoS One2,e718
非专利文献14:Hou et al(2004)J.Biol.Chem.279,47822-47832
非专利文献15:Kristensen et al(2005)Proc.Natl.Acd.Sci.USA102,1779-1784
非专利文献16:Franks et al(2008)Funct.Plant Biol.35,236-246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未经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35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