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胎身和轮胎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2892.2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9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矢内健二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29D30/08 | 分类号: | B29D30/08;B29C33/02;B29C35/02;B29D30/58;B60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胎身的生产方法和具有改进的低发热性和耐久性的轮胎。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由于轮胎的滚动阻力能够通过降低整个轮胎的发热而降低,由此提高燃料经济性,因而降低轮胎的发热是所期望的。为了降低轮胎的发热,主要改进胎面橡胶组合物的配混。
为了减小上述滚动阻力,从轮胎结构方面进行一些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配置有由至少三层橡胶包覆帘线带束层组成的带束部(belt)和胎面的重载用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带束部包括彼此相邻的两层帘线交错层和位于轮胎径向最外侧的最外带束层,最外带束层帘线和与最外带束层相邻的带束层帘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落入特定范围内,最外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的侧倾角定义为落入特定范围内,由此进一步减小重载用充气轮胎的滚动阻力。
此外,除了上述滚动阻力减小之外,还需要能够多次胎面翻新的高耐久轮胎胎身构件,考虑到环境影响,能够有助于资源节约的胎面翻新是必要的,此外,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改进重载用子午线轮胎用带束布包覆橡胶的耐久性。为了改进轮胎的耐久性,期望改进轮胎带束层的包覆橡胶组合物的抗龟裂性,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将双酚化合物掺合于带束包覆橡胶组合物中以由此改进其对于钢丝帘线的粘合性及其防老化性,改进带束布耐久性的提议。
还为了改进轮胎的耐久性,期望改进轮胎胎体帘布层的包覆橡胶组合物的耐断裂性,例如,专利文献3公开了在轮胎胎体帘布层包覆橡胶组合物中相对于100质量份橡胶组分掺合特定化合物,由此改进对于钢丝帘线的粘合性及其耐断裂性,从而改进轮胎的耐久性的提议。
为了增加轮胎生产的通用性,开发其中轮胎在两阶段硫化的各种轮胎的生产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4提及轮胎的生产方法,其中将轮胎的成型硫化步骤分成独立的两个阶段A和B,在阶段A中,将轮胎装配为沿径向包含至少一种胎身层和作为最外层的胎面胶条的至多一部分,随后还在能够使一个或大多数强度载体赋予预定截面轮廓的硫化模具中将所述表面硫化,和阶段B中,也类似地硫化所述轮胎部分。
专利文献5公开了轮胎的生产方法,其中在步骤A中构成部分轮胎,随后将硫化该部分轮胎,和步骤B中,将未硫化胎面的全部或残余部分添加至该部分轮胎,然后硫化从而给出完整的轮胎,其中,特别地,将未硫化胎面全部或残余部分的表面至少部分地等离子体处理。
此外,专利文献6提出了一种轮胎的生产方法,将两步硫化体系应用于乘用车轮胎,其包含使螺旋形加强层和胎面一体化,然后使胎面图案化的第一硫化步骤,和使第一硫化步骤中获得的一次硫化胶在胎身侧构件子午线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中定型(setting),然后将其硫化成型的第二硫化步骤。
然而,根据这些轮胎的生产方法,轮胎的发热性不会降低以及其耐久性不会得到改进。
因此,从改进轮胎低发热性和耐久性的观点,期望改进轮胎的生产方法。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0-120530
专利文献2:JP-A2007-211152
专利文献3:JP-A2009-137541
专利文献4:JP-A08-258179
专利文献5:JP-A2000-79640
专利文献6:JP-A2006-11107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改进的低发热性和耐久性的轮胎胎身和轮胎的生产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发现,当与有利地使轮胎胎身硫化以及硫化的轮胎胎身和预硫化胎面构件粘合到一起和将其一体化硫化成型的轮胎的生产方法一起使用时,特定包覆橡胶组合物用于轮胎带束部中的至少一层或胎体帘布层,然后可解决本发明的问题,并且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以下:
[1]一种轮胎胎身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将包含由多层带束层组成的带束部、胎侧部和胎圈部的胎身部硫化来制造所述轮胎胎身,所述方法包括选自以下(a)、(b)和(c)的至少一种配混方法:其中,
(a)在所述带束部中的最外带束层的包覆橡胶组合物中,以相对于每100质量份橡胶组分为30-60质量份的量掺合如JIS K6217-2:2001中所定义的氮吸附比表面积为25-99m2/g的炭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28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