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80026643.8 | 申请日: | 2011-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7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 发明(设计)人: | 冈本丰;E·德拉克;E·尼尔森;B·皮普科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装置 | ||
1.一种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将折叠金属管并用端盖(24)封闭两端部而成的气囊(18)安装于前立柱(15)的安装面(16d)上,通过由充气机(19)产生的气体使所述气囊(18)沿所述前立柱(15)展开以保护行人,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经由支架(25)将所述气囊(18)的从所述端盖(24)朝向该气囊(1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离开规定距离(L)的位置和比所述端盖(24)更靠所述气囊(18)的长度方向外侧的所述安装面(16d)连接起来,由此将所述气囊(18)安装在所述安装面(16d)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距离(L)为所述气囊(18)展开后的直径(D)的二分之一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距离(L)与所述气囊(18)展开后的直径(D)大致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25)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安装面(16d)上的第一固定部(25a)、被固定于所述气囊(18)上的第二固定部(25b)、及连结所述第一固定部(25a)、所述第二固定部(25b)的连结部(25c),且所述支架(25)形成为曲柄状,所述端盖(24)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5a)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25)由带状的金属板构成,沿所述支架(25)的两侧缘形成有弯折凸缘(25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18)的两端部和所述端盖(24)以在该气囊(18)展开时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囊(18)的两端部形成有在该气囊(18)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孔(18h),固定于所述端盖(24)上的轴构件(34)贯穿所述长孔(18h)。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18)的外表面和所述端盖(2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沿所述轴构件(34)的方向的间隙(α),所述气囊(18)的两端部以消除所述间隙(α)的方式展开。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18)中,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面是平坦的,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面被蜿蜒折曲状地折叠。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24)形成为具有供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18)的端部插入的开口的箱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构件(34)和所述长孔(18h)之间的间隙(α)作为所述气囊(18)的通气孔发挥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664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气抽油泵
- 下一篇:一种高压柱塞泵密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