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分离合金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3010.5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1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山村和广;飞世正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27/02 | 分类号: | C22C27/02;B01D71/02;C01B3/56;C22C16/00;C22C27/00;C22F1/18;C22F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合金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得到高纯氢的氢分离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燃料电池作为清洁能源受到注目。由于在自然界中没有大量的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的氢气,因而必须人工地制造。
作为其方法之一,有通过水的电解得到氢的方法,但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成本过高,因此目前,通过化石资源的重整来制造氢。
但是,在该方法中,产生氢的同时产生CO、CO2、H2O等杂质气体。特别是,CO由于使燃料电池的电极中毒,因此为了将通过化石资源的重整得到的氢用于燃料电池,必须从杂质气体中分离精制出氢并使其高纯化。
作为氢的精制方法,已知使用了金属膜的膜分离法作为简便且得到高纯度的氢的方法。目前,已实用化的氢分离金属膜为Pd-Ag合金膜。但是,若将来燃料电池被广泛使用时,价格昂贵且稀少的Pd成为制约条件,估不能适应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替代Pd-Ag合金的新型金属膜材料。
作为新型金属膜材料,V、Nb和Ta为单体且具有高的氢渗透性能而受到关注。通过使它们和如Ti、Zr、Hf、Ni、Co等其他的金属进行多相合金化,大量进行着兼具高的氢渗透性能和耐氢脆性的氢分离合金的开发。
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由担负氢渗透性的相和担负耐氢脆化性的相的复合相组成的Ni-Ti-Nb系多相合金在引人注目。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多相合金具有以下组成:仅由虽然氢渗透性能优异但由于吸收氢而变脆且容易破坏的相(以下,称为氢渗透相。)、和虽然氢渗透性能差但即使吸收氢也不易破坏的相(以下,称为耐氢脆性相。)的2相构成的组成、或者形成2相的共晶的组成。
进而,作为改善上述的Ni-Ti-Nb系合金的加工性的技术,本申请发明人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在铸造的状态下测定的氧量为1000ppm以下的氢渗透合金。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作为通过调整金属组织来改善氢渗透系数的技术,公开了担负氢渗透性的相向氢渗透方向伸展的多相型氢渗透合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42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32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号WO2008/111516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063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Ni-Ti-Nb系多相合金中,虽然进行了改善氢渗透系数的探讨,但对于金属组织对作为氢分离合金所要求的另一个重要的特性的耐氢脆性产生的影响未进行充分的探讨。
此外,专利文献4的多相型氢渗透合金通过轧制或压制等塑性加工呈现耐氢渗透相向氢渗透方向伸展的金属组织,确实改善氢渗透性的效果大。
但是,在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多相型氢渗透合金中,由于将与经塑性加工的面垂直方向的面作为氢渗透的面,因此,在想要用作氢渗透膜的情况下,若氢渗透侧的表面积变大,例如,则需要从轧制材料切出几个材料并组合而制成产品,因此不适用于氢渗透侧的表面积大的大型产品。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氢渗透膜中,在将经塑性加工的面用作氢渗透的面的情况下,无法期待充分的氢渗透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也可适用于氢渗透侧的表面积大的产品、具有在不降低氢渗透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耐氢脆性的金属组织的氢分离合金。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氢分离合金为组成式Nb100-(α+β)M1αM2β所示的物质。在此,M1为选自由Ti、Zr和Hf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M2为选自由Ni、Co、Cr、Fe、Cu和Zn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10≤α≤60、10≤β≤50、α+β≤80。含有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含有作为Nb-M1相的氢渗透相和作为M2-M1相的耐氢脆性相的两相,所述氢渗透相和所述耐氢脆性相具有通过轧制伸展了的组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形成氢渗透相伸展了的微细的层状组织,并且缓和由伴随氢吸放的晶格的膨胀和收缩产生的应力,提高耐氢脆性的同时提高氢渗透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3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