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30233.4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5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梁立峰;贺燕铭;马童立;赵锦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排气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排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目前,铸铁材质的排气歧管因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而在发动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排放水平、可靠性以及排气系统的使用寿命。
传统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用于与缸盖连接以供废气进入排气歧管的进气法兰以及与气缸盖排气道对应的、用于排出废气的气道。传统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还包括用于与排气系统连接的以供废气排出排气歧管的出气法兰。在排气歧管生产时,这三部分直接铸造为一体。当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所产生的废气温度很高,排气歧管受热膨胀变形,很容易令进气法兰的法兰面产生较大的形变或排气歧管开裂,由此造成发动机气缸盖与排气歧管之间的漏气,进而令排气歧管的排放水平下降,造成环境污染并且使排气歧管失效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免因排气歧管受热膨胀而导致排气歧管不均匀变形,进而导致排气歧管开裂和法兰面密封不严的,使用寿命更长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进气法兰、气道、出气法兰,所述进气法兰的法兰面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切口,所述气道的管壁上设置有歧管加强筋,所述歧管加强筋成网状布置,所述气道包括第一气道、第二气道、第三气道、第四气道。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中,所述切口在所述进气法兰的法兰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排气歧管的管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中,所述切口的宽度为3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中,所述切口切断所述进气法兰。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进气法兰的法兰面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切口,此切口为排气歧管进气法兰面在工作中由于高温引起的热膨胀变形留出了膨胀空间,避免了排气歧管在高温工作时不均匀变形引起的进气法兰面漏气和排气歧管开裂,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减小了排气歧管的安装螺栓受到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剪切力,避免安装螺栓的过早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用于与缸盖连接以供废气进入排气歧管的进气法兰20以及与气缸盖排气道对应的,用于排出废气的气道,上述气道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缸气道41,第二缸气道42,第三缸气道43,第四缸气道44。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还包括用于与排气系统连接的以供废气排出排气歧管的出气法兰50,其中,进气法兰20的法兰面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切口31。
本实施例中,切口31在进气法兰30的法兰面上的延伸方向与排气歧管的管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口的宽度为3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切口的深度足以切断进气法兰20,使进气法兰20的法兰面一分为二。
当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排气歧管的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所产生的废气由第一缸气道41,第二缸气道42,第三缸气道43,第四缸气道44排出,进气法兰20受热膨胀变形。
由于在进气法兰20的法兰面的中部设置有切口31,这样就给进气法兰20的膨胀预留了容纳空间,这样进气法兰20的法兰面不会产生不均匀的形变, 排气歧管的管体也不会因为形变而开裂,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切口31的存在同时会减小排气歧管的安装螺栓由于进气法兰20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剪切力,避免安装螺栓的过早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中的切口31,作为进气法兰20受热变形的补偿间隙,有效避免了因为排气歧管不均匀变形造成而其法兰面漏气、排气歧管开裂,同时还可以减少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可以显著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302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散热非道路柴油机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加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