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自动编队行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0376.4 | 申请日: | 201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94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勇;陆贞姣;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马钧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G05D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李仪萍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自动 编队 行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自动编队行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主车辆的队形控制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车辆不断增多,公路系统车流量也急剧增加,伴随着例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不利现象的出现,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另外,在某些特殊领域,如在可见度低,地形复杂等恶劣行驶环境下,经常会出现自主车辆组成的车队以各种指定队形方式,通过互相协作完成探查、巡逻、援救等任务的情况,因此对于自主车辆的队形控制问题研究也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车辆的编队控制在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道路通行能力方面、军事和航天探测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人口密度大,车辆拥有量也相对庞大,然而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车辆控制方面也相对落后。因此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的现象在我国更加严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影响,我国的部分地区经常出现阴雨、大雾、降雪等天气,这些恶劣的气候因素,也对车辆行驶造成不利影响,减低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导致相关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寻求各种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也就格外迫切。通过对车辆进行编队控制就是一种有效的车辆调度方法。
但目前国内的车辆编队行驶的研究多在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等理论研究,并未提出一种可行的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车辆自动编队行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自动编队行驶系统,以实现自动控制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并且按照统一的行驶指令行驶。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自动编队行驶系统,包括一个领队车辆和由所述领队车辆引领的多个编队车辆,每个车辆包括:
用于与自动编队行驶系统中的其他车辆建立网络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
用于检测与前方车辆距离的雷达模块;
用于记录本车位置信息的位置定位模块;
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所述雷达模块、以及所述位置定位模块连接的嵌入式行车电脑;所述嵌入式行车电脑用于分析和处理由所述无线通信模块、所述雷达模块、以及所述位置定位模块传输的各个信息,并输出编队行驶指令;
与所述嵌入式行车电脑连接,用于执行所述嵌入式行车电脑输出的编队行驶指令以控制车辆执行机构运作的整车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整车控制器与嵌入式行车电脑通过CAN总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雷达模块包括至少三个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所述三个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分别位于车头部的正前方、车头部的右前方和车头部的左前方。
优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无线网卡和无线路由器,并采用GPRS和WIFI的通信方式。
优选地,所述编队行驶指令统一由领队车辆发出,多个所述编队车辆根据行驶指令行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的自动编队行驶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使得领队车辆和编队车辆组成无线局域网络,建立连接,使得编队车辆接收领队车辆的行驶指令,控制车辆的加速、减速,停止或转弯,使得车辆按照前方车辆的行驶轨迹行驶,达到高效的自动编队行驶,保证编队车辆能够按领队车辆期望的相对距离和角度行驶,此外,通过在编队车辆和领队车辆的车身前部配置三个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实现了车辆自动控制与前方车辆的距离,防止追尾,从而达到编队行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自动编队行驶系统的编队行驶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自动编队行驶系统的每个车辆配置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整车控制器
2 嵌入式行车电脑
3 雷达模块
4 无线通信模块
5 定位模块
6 领队车辆
7 编队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马钧,未经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马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03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互联网IDH / ICT 技术设计基础
- 下一篇:农村生活废弃物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