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械手玻璃堆垛系统吸盘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98799.6 | 申请日: | 2011-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2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亮;韩德刚;王川申;张红明;顾丽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57/00 | 分类号: | B65G5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 |
| 地址: | 200063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手 玻璃 堆垛 系统 吸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生产线机械堆垛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机械手玻璃堆垛系统吸盘架。
[背景技术]
机械手玻璃堆垛系统是玻璃生产线堆垛的专用设备之一。因其堆垛过程无需停板、运行平稳、精度高、周期短、自动化高,且每台机械手可以对应多个工位、1台机械手可以针对不同规格或等级的玻璃进行堆垛等优点;在玻璃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吸盘架是机械手玻璃堆垛系统中的必备设备,但现在有些吸盘架适用范围小、自身质量重;当机械手堆垛系统面对的玻璃规格变化大时需要换吸盘架,使用不够灵活方便;且由于自身重量大大,占用了大量的机械手载荷,降低机械手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上述不足,设计一种重量轻,可针对不同规格玻璃灵活使用的吸盘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机械手玻璃堆垛系统吸盘架,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主体框架、法兰盘和吸盘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框架(1、2)均由三根矩形铝型材通过直角件、螺栓、螺母紧固而成,左、右侧框架(1、2)套在所述主体框架(3)的方型铝管内,左、右侧框架中两根短的铝型材可在主体框架(3)的铝管内自由滑动,并可通过四周螺栓紧固锁定;所述主体框架(3)的下部外围框架由三根矩形铝型材通过直角件、螺栓、螺母紧固构成门型框架,门型框架中间部分有两根矩形铝型材组成的十字结构,所述十字结构由直角件、螺栓、螺母联接;两根矩形铝型材焊接在下部框架上,上述的左、右侧框架(1、2)可在其中伸缩,可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法兰盘(4)下部通过螺栓、螺母联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十字结构上,法兰盘上表面与机械手联接;所述吸盘组(5)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框架(1、2)和主体框架(3)上。
所述左、右侧框架(1、2)可以在主体框架上自由调节。
所述法兰盘(4)与机械手联接为铝法兰联接。
所述吸盘组(5)为不对称布置。
所述吸盘架材料采用铝型材料。
所述吸盘组(5)由12个吸盘构成,当玻璃横向尺寸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左、右侧吸盘架来适应玻璃的变化;当玻璃纵向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吸盘的分组来解决,共可分3区:第一区1~12号吸盘都参与抓取,第二区1~10号吸盘参与抓取,第三区1~8号参与抓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不对称结构且采用铝型材作为结构材料,大大降低了抓手本身的重量;左、右侧吸盘架可伸缩调整,根据不同规格大小的玻璃片,采取分组结构的吸盘可形成多种不同规格的取片组合,这极大的提高了吸盘架适应各种规格的玻璃板取片堆垛的需要,灵活实用,降低了机械成本和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1、左侧框架,2、右侧框架,3、主体框架,4、法兰盘,5、吸盘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左、右侧框架(1、2)均由三根矩形铝型材通过直角件、螺栓、螺母紧固而成,左、右侧框架(1、2)套在所述主体框架(3)的方型铝管内,左、右侧框架中两根短的铝型材可在主体框架(3)的铝管内自由滑动,并可通过四周螺栓紧固锁定;
主体框架(3)的下部外围框架由三根矩形铝型材通过直角件、螺栓、螺母紧固构成门型框架,门型框架中间部分有两根矩形铝型材组成的十字结构,所述十字结构由直角件、螺栓、螺母联接;两根矩形铝型材焊接在下部框架上,上述的左、右侧框架(1、2)可在其中伸缩,可通过螺栓固定;
法兰盘(4)下部通过螺栓、螺母联接在所述主体框架的十字结构上,法兰盘上表面与机械手联接;所述吸盘组(5)固定在所述左、右侧框架(1、2)和主体框架(3)上,吸盘组5安装在如图1所示位置,为不对称布置。
实际操作中,吸盘组(5)可分位3个区,第一区1~12号吸盘都参与抓取,第二区1~10号吸盘参与抓取,第三区1~8号参与抓取。当玻璃规格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左侧框架1、右侧框架2的自由调节,吸盘组的分区可实现多种规格玻璃板的抓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987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