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微穿孔板吸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86196.4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68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然;王焕钦;段秀华;孔德义;高理升;陈池来;尤晖;孙文娟;刘友江;钱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0K11/172 | 分类号: | G10K11/17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穿孔 吸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适应微穿孔板吸声器,是利用压电效应实时调节压电薄膜微穿孔板上微孔孔径大小的共振吸声结构。通过主动控制实时调节压电薄膜微穿孔板上微孔孔径的大小,能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获得很好的吸声效果。
背景技术
噪声是除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之外,危害环境的第三大污染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辐射的噪声也带来了危害。研究和控制噪声既是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减小能源损耗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975年,著名的声学专家、科学院院士马大猷教授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理论和设计》论文,首次提出了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最基本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是在板厚小于1.0毫米的薄板材料上穿以孔径小于1.0毫米的微孔,穿孔率在1~5%之间,后部留有一定的厚度的空气层,空腔内无需填充其它吸声材料,常用单层或双层微穿孔板结构形式。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是一种低声质量、高声阻的共振吸声结构,其性能介于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之间,其吸声频带宽度可优于常规的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具有高频吸声性能好,不含多孔性纤维材料,不怕水和潮气,耐温防火,不霉,不蛀,清洁,无污染,可耐高温,耐腐蚀,能承受高连气流冲击,装饰效果好,经久耐用等优点,因此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众多科学家研究并制作出各种材质、各种结构的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解决了许多吸声降噪问题,如人民大会堂的音质问题,德国议会大厅的声学缺陷问题等。同时,在解决高噪声的特殊环境下的吸声问题上,如火箭、导弹发射时的高噪声污染,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加工工艺逐渐被引入到微穿孔板的制作中,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拓展。
但是,普通的具有共振吸声结构的微穿孔板的微孔孔径大小参数是确定的,这样根据马大猷教授的微穿孔板理论就可以计算出这一具体结构的吸声频带和吸声系数,例如,目前大量使用的微穿孔板的微孔孔径大小在0.8毫米左右,其吸声频带约为2~4个1/3倍频程,比较窄。这就表明,一旦设计好结构的各种参数,其有效吸声中心频率固定且频带较窄。而如今,使用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来进行吸声降噪的环境更复杂,如大型动力设备、道路等开放环境,噪声信号具有频带宽且频谱复杂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传统的单层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其有效吸声中心频率固定且频带窄的本质决定了它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复杂的噪声环境。就目前而言,如果要在宽频带内提高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有效吸声系数,一是进一步减小微穿孔板上微孔孔径大小,但相应的打孔密度会大大增加,加工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微孔孔径大小仍然固定,虽然有效吸声带宽有一定程度拓展,但仍不足以覆盖低频、中频和高频全频段,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中的吸声能力依然有限。另一个办法是采用多层复合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每一层微穿孔板的穿孔率及微孔孔径大小参数可以不同,这样同时对低频、中频和高频段的噪声均有吸声效果,但这种方案明显增加了结构复杂度,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均会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传统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微穿孔板吸声器,其在宽频率范围内具有较高吸声系数的微孔孔径大小可以实时调节的压电薄膜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适应微穿孔板吸声器,包括微穿孔板,其上均布微孔所述微穿孔板为压电薄膜微穿孔板,采用压电薄膜制成,上设电路引线端,所述电路引线端与主动控制电路相联接,所述主动控制电路包括与电路引线端依次相联接的压电薄膜驱动电路、自适应控制器和噪声探测器;所述压电薄膜微穿孔板及其周边侧壁和后壁构成的空腔体即为压电薄膜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所述压电薄膜选择聚偏二氟乙烯压电膜、聚丙烯蜂窝压电膜、P(VDF-TFE-HFP)/PTFE双层压电膜、P(VDF-TrFE)共聚物压电薄膜或交联聚丙烯压电膜中的任一种。
所述噪声探测器为单个测试传声器构成的单点式探头,或是多个测试传声器构成的多点分布式探测网;所述自适应控制器是基于通用可编程DSP芯片、高性能FPGA/CPLD芯片或是专用DSP芯片设计的运算控制集成电路板;所述压电薄膜驱动电路在自适应控制器的实时控制下输出驱动电压,驱动压电薄膜产生期望的伸缩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61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