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车辆段柱底承台隔振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45604.1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7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明;谢伟平;陈斌;何卫;赵娜;常亮;李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燕明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章翠云 |
地址: |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车辆段 柱底承台隔振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振措施,具体是一种设置于地铁车辆段与柱底承台之间的隔振单元,避免在地铁运行引起的车辆段建筑物振动。
背景技术
地铁交通以其运量大、高速便捷、低污染等优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措施。近年来,为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同时充分发挥地铁站及沿线物业开发的优势,带动地铁盈利,部分建筑物开始修建在既有地铁线路附近或直接建在地铁线路上,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振动问题。地铁车辆段作为停放和管理地铁车辆的场所,占地面积较大,为充分利用资源,其上部空间通常进行物业开发。对于地铁车辆段盖上建筑物而言,下部停车列检库来往车辆频繁,运行列车对轨道的冲击作用产生振动,该激励通过道床传递到周围的地层,并通过建筑物的基础经由立柱及盖上平台传播至平台上方居住小区(由于立柱和平台材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刚性连接有利于振动的传播),引起结构的振动,甚而在结构内激起门窗、设备等的振动,产生二次噪声,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以及建筑物内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铁运行对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振动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极大关注,众多学者纷纷寻求各种有效的减振隔振措施。控制振源和切断波的传播途径是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在控制振源方面,各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减振型轨道结构和钢轨扣件的研制,其中一级减振形式有弹性垫层普通铁垫板扣件、轨道减振器、LORD扣件和潘得路先锋(Vanguard)扣件等,二级减振形式有弹性轨枕、浮置式轨道等;在切断波的传播途径方面,各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屏障隔振上,其中连续屏障有空沟、填充沟(陶粒、砂、锯屑填充的沟,地下连续墙等),非连续屏障有孔列(波阻块WIB)和桩列(单排或多排粉喷桩)等。但是,对于地铁车辆段建筑物而言,单一的隔振措施有时达不到预期的减振效果,需要几种措施的合理组合,而且列车运行对建筑物的振动主要以面波形式为主,传统的屏障隔振需要的施工范围较大,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大,且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范围受到限制。中国专利局于2008年12月3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0810039962.2”的“地铁运行区既有建筑物室内隔振方法”,该隔振系统有三个结构层构成:底部为橡胶隔振器组成的隔振核心层;中部为C20素混凝土层;顶部为普通室内地面。隔振器采用高强度金属薄层(叠层)人工合成特种复合橡胶,橡胶静刚度由室内动荷载、隔振器数目及地面沉降控制位移共同确定。这种方法的复合橡胶成本较高,而且复合橡胶经长期使用后容易变形,从而失去隔振性能,因此其稳定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设置于地铁车辆段与柱底承台之间的结构简单、隔振效果优于单一屏障,且整体稳定性好的隔振单元,以切断振动波的传播途径,减少振动波向建筑物基础的传播,进而减少建筑物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地铁车辆段柱底承台隔振单元包括位于柱底承台四周的隔振筒体,该隔振筒体的上端到达地面,其下端包围住柱底承台的底面,在隔振筒体的底部设置一个筒下基础,在柱底承台的上方设置有包围柱子的素土层,柱底承台、素土层与隔振筒体之间的间隙为填充材料层,其内填装有颗料状材料。
所述填充材料层的顶部设置有盖板,在填充材料层与素土层之间设置有隔板。
所述的隔振筒体、盖板以及隔板均为钢筋混凝土制成。
所述的隔振筒体根据柱底承台形状加工成矩形筒体、圆柱形筒体或三角形筒体。
所述填充材料层内填装的颗料状材料为陶粒、砂石或橡胶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主要优点:
其一. 可以与地铁车辆段建筑物底部的柱底承台并行施工,单层筒体隔振单元即可达到隔振要求,施工范围小,对周围环境破坏较小;
其二. 优于单一屏障的隔振效果,且施工工作量小(筒体上部需到达室内底面,筒体下部一般只需包裹住柱底承台底面即可),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较小。
其三. 整体稳定性优于传统的隔振措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隔振单元安装后的垂直轨道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剖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中:1.柱子; 2.承台桩基; 3.柱底承台; 4. 隔振筒体; 5.填充材料层; 6.回填素土层; 7. 开挖边界; 8.筒下基础; 9.盖板; 10.垫层; 11. 路面结构; 12.素土层; 13. 自然土层;14.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燕明,未经姚燕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5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