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铁装置和车用制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5748.0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9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贾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22 | 分类号: | F16D65/22;F16D65/18;F16D51/20;B60T1/06;F16D1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铁 装置 制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铁装置和车用制动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用制动器的制动方式主要包括液压制动和气压制动两种。采用气压制动方式的车用制动器,需要配置由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气泵,储存气体的储气罐,控制气体运动的各种阀体,连接用的气管等等,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而且其制动力不可调整,制动时平稳性差。采用气压制动方式的车用制动器的工作滞后时间约0.5秒,车辆在高速行驶(100km/h)时,0.5秒行驶约14m,反应比较慢,不能有效保障行车安全。
由于采用液压制动方式的车用制动器的制动力靠人力控制,制动力较小,而且制动泵和油管要求制造精度较高,否则容易出现制动液泄露现象,从而不易获得较大的制动力,一般需要采用真空助力方式来获取足够的制动力,进而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
终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车用制动器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并且制动反应滞后时间较长,不能有效保障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磁铁装置和车用制动器,能够有效缩短制动反应滞后时间,克服液压制动力不足和气压制动不平稳等缺点。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铁装置,包括:连杆、第一衔铁、弹簧、第一电磁铁和外壳,其中,
所述第一电磁铁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第一衔铁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电磁铁之间;
所述连杆依次穿过所述外壳的通孔、所述第一衔铁的通孔和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通孔,并与所述第一衔铁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套在所述连杆上,一端与所述第一衔铁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相抵。
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或所述第一衔铁在面向所述弹簧的一侧具有一个容纳压缩后的所述弹簧的凹陷。
其中,所述电磁铁装置还包括:第二电磁铁、顶杆和第二衔铁,其中,
所述第二电磁铁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位于所述第一电磁铁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衔铁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电磁铁之间;
所述顶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通孔、所述第二电磁铁的通孔和所述第二衔铁的通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衔铁固定连接,另一端具有能够容纳所述连杆预定长度部分的凹陷。
其中,所述电磁铁装置还包括:调整螺母,所述顶杆与所述第二衔铁连接的一端具有与调整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纹,通过所述调整螺母将所述第二衔铁与所述顶杆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顶杆套入所述连杆的一端的周向上具有凸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用制动器,包括:
上述的电磁铁装置、制动臂、凸轮、两个半环形的制动蹄片和制动鼓,其中,
所述制动臂的一端与所述电磁铁装置的连杆相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凸轮固定连接;
所述两个半环形制动蹄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制动鼓内,另一端通过回位弹簧互相连接;
所述凸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半环形制动蹄片的两个活动端之间;
所述制动鼓固定在车辆车轮上,与车辆车轮一起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用制动器,包括:
两个上述的电磁铁装置、两个半环形的制动蹄片和制动鼓,其中,
所述两个半环形制动蹄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制动鼓内,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电磁铁装置之一的连杆相铰接;
所述两个电磁铁装置一端固定在所述制动鼓内,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半环形制动蹄片之一相铰接;
所述制动鼓固定在车辆车轮上,与车辆车轮一起转动。
其中,所述车用制动器还包括:防抱死刹车系统ABS。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铁装置和车用制动器,车辆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制动器,可明显的降低汽车制动系统零部件数量,安装简单,只需简单的线路连接即可,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在纯电瓶车生产上采取这项技术,效果会更加明显。采用电磁铁制动,能有效缩短制动反应滞后时间(只有弹簧复位时间),克服液压制动力不足和气压制动不平稳等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用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车用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57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瓦销链条
- 下一篇:液力缓速器的转子叶轮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