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履带式双车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70355.4 | 申请日: | 2011-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铁;王健;杨荣贵;杨玉华;韦天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11/00 | 分类号: | B62D11/00;B62D55/24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杨云 |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式 车体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种越野车,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式双体越野车。
背景技术:履带式双体越野车是一种用于山地、雪地、沼泽、河滩、沙漠、沟壑等地形的高速特种越野车。由于作业环境十分复杂、恶劣,因此要求用于连接前后车体的转向装置必须具有多方向转动自由度才能满足高机动性能和强劲越障能力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履带式双体越野车的转向装置虽然也具多方向转动自由度,但由于没有设置阻尼机构,因此在行进过程中,前、后车体颠簸十分严重,行驶平稳性和舒适性较差;另外,目前的履带式双体越野车的履带没有防脱落功能,因此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履带容易脱落而酿成重大事故;第三,目前的履带式双体越野车没有划水装置,因此只能在陆地行驶,不具有涉水功能。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履带脱落,既有灵活机动性能和强劲越障能力、又有良好行驶平稳性和舒适性,同时还具有水陆两用功能的履带式双车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前车体、后车体、连接在该两车体之间的转向装置,所述前车体由设有两条橡胶履带的前车底盘、设在该前车底盘上的前车厢构成,所述后车体由设有两条橡胶履带的后车底盘、设在该后车底盘上的后车厢构成;橡胶履带的背面有两排各自与驱动轮两外端面保持摩擦接触的侧齿,该橡胶履带的背面有 分布在两排侧齿之间的两排中间齿,该两排中间齿各自与分布在驱动轮轮面上的两圈齿槽啮合;转向装置由固定在前车底盘上的前铰座、固定在后车底盘上的后铰座、铰接在前铰座上的前连接机构、缸体铰接在该前连接机构上且活塞杆铰接在前车厢上的前平衡油缸、与前连接机构铰接的后连接机构、铰接在后铰座上并与该后连接机构铰接的转动套、活塞杆铰接在该转动套上且缸体与后车厢铰接的后平衡油缸、缸体分别铰接在后连接机构左右侧且活塞杆各自与前连接机构左右侧铰接的两个转向油缸构成。
所述驱动轮由左驱动轮、右驱动轮对合固定连接而成,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的轮面各设有一圈齿槽;在橡胶履带的表面分布有两排向外凸出的防滑齿。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将液压装置与铰接机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通过控制两个转向油缸可使前、后车体之间形成一个达40°的偏转夹角,从而实现车辆快速转向并减小转弯半径;另外,在通过复杂地形时,前、后车体之间不仅可通过后连接机构与转动套之间的配合而形成扭转,而且还可以通过前铰座与前连接机构之间的配合、或者转动套与后铰座之间的配合而在前、后车体之间形成一个或俯、或仰的夹角,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过复杂地形的灵活机动性能和越过障碍的能力;由于在前连接机构上设置了活塞杆与前车体铰接的前平衡油缸、在转动套上设置了缸体与后车体铰接的后平衡油缸,因此可以使前车体或后车体上下偏离底盘达15°左右,从而降低了车辆通过复杂地形时的颠簸幅度、提高了行驶平稳性和舒适性。不仅如此,由于采用了表面设 有防滑齿的橡胶履带,因此橡胶履带在水中可以起到划水装置的作用,车辆具有水陆两用功能。第三,由于在履带的背面设置了两排能够与驱动轮上的齿槽啮合的中间齿,因此能够确保履带与驱动轮之间不发生打滑,既有效地避免了履带脱落、又提高了行驶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另外,由于设在履带背面的两排侧齿能够与驱动轮左、右端面保持摩擦接触,因此进一步减小了履带滑脱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越过障碍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越过沟壑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向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橡胶履带与驱动轮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A-A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转向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转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转向装置的装配立体示意图。
图中:前车厢1 转向装置2 后车厢3 橡胶履带4 后车底盘5 前车底盘6 侧齿7 中间齿8 齿槽9 左驱动轮10 右驱动轮11 前铰座12 前平衡油缸13 前连接机构14 转向油缸15 后连接机构16 后平衡油缸17 转动套18 后铰座19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1~11中,前车体与后车体之间连接有转向装置2,所述前车体由前车底盘6、设在该前车底盘上的前车厢1构成,前车厢1为密闭结构,其内设有操作系统、动力系统、液压传动系统、前车涉水系统和前车电气系统等;所述后车体由后车底盘5、设在该后车底盘上的后车厢3构成,后车厢3为密闭结构,其内设有后车涉水系统、后车电气系统等。在前车底盘6和后车底盘5上各自设有两条橡胶履带4,各橡胶履带4的背面设有两排各自与驱动轮两外端面保持摩擦接触的侧齿7,在两排侧齿7之间有两排分布在橡胶履带4背面的中间齿8,该两排中间齿各自与分布在所述驱动轮轮面上的两圈齿槽9啮合。转向装置2由固定在前车底盘6上的前铰座12、固定在后车底盘5上的后铰座19、铰接在前铰座12上的前连接机构14、缸体铰接在该前连接机构上且活塞杆与前车厢1铰接的前平衡油缸13、与前连接机构14铰接的后连接机构16、铰接在后铰座19上并与该后连接机构铰接的转动套18、活塞杆铰接在该转动套上且缸体与后车厢3铰接的后平衡油缸17、缸体铰接在后连接机构16左侧且活塞杆与前连接机构14左侧铰接的转向油缸15、缸体铰接在后连接机构16右侧且活塞杆与前连接机构14右侧铰接的另一个转向油缸15构成。为了便于制造,所述驱动轮由左驱动轮10、右驱动轮11对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而成,左驱动轮10和右驱动轮11的轮面各设有一圈齿槽9。为了避免打滑,同时 也为了在水中能够划水,在橡胶履带4的表面分布有两排向外凸出的防滑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03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