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罩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7563.9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杰龙;金爱君;李宏华;韦兴民;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0 | 分类号: | B62D25/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构造,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制造领域,为了保护发动机及发动机舱内的其他零件,也为了整车的美观,都为发动机舱配置一个发动机罩。发动机罩包括构成车体外部的外板和支撑外板的内板。为了提高发动机罩的抗凹性和抗扭性等,往往会增加外板的厚度和支撑内板的强度,采用此种方案的不足之处是:外板和内板随着厚度和强度的增加重量会增加,制造和使用成本也增加,而且因为外板是一个简单的大面积的板状结构,抗凹性和抗扭性很难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另一方面,发动机罩随着厚度增加,碰撞吸能能力会大大减弱,容易造成司乘人员的安全隐患,还有,因为内板和外板之间连接强度较弱,车辆高速行驶中,外板会抖动,影响整车NVH性能。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816651U,授权公告日2011年05月04日,公开了一种加固的发动机罩,包括外板和内板,在外板和内板间设有骨架,提高了发动机罩的刚性,不足之处是,增加骨架的发动机罩重量会显著增加,制造成本也倍增,而且使碰撞吸收能量的能力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罩设计抗凹性、抗扭性较差而重量又较重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备抗凹性、抗扭性好而重量又轻的发动机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罩,包括构成车体外部的外板、以及与该外板接合并支撑该外板的内板,所述内板包括:位于内板中的支撑装置、以及与所述外板边沿接合的环状面板,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支撑杆,该若干支撑杆以内板的中心端为连接端且呈交叉连接状,所述支撑装置及环状面板上设有吸能结构。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的外侧边沿结合。通过改变发动机罩内板中间部位的支撑结构,采用由中心向周边延伸的发射型支撑结构,这种加强的支撑结构可以支撑更薄的外板而且保证发动机罩的抗凹性和抗扭性,同时发动机罩的重量可以减轻,制造和使用成本可以降低。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吸能弯折结构,增强碰撞吸能能力,提高司乘人员安全系数。
作为优选,所述环状面板两侧边两侧边朝外板方向翻转,环状面板与外板之间构成环状空腔。环状面板设成中空,保证支撑强度的同时减轻发动机罩的重量,对提高行人保护性能也有辅助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交叉组合后呈“米”字型,包括一对与车身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支撑杆和两对交叉的分别指向发动机罩前后侧对角的第二支撑杆。3对支撑杆均匀分布于内板中部,对外板中部的支撑起稳固作用,增强外板的抗凹性,两对交叉的支撑杆,分别支撑发动机罩两对角,增强发动机罩的抗扭性。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截面呈U型,支撑杆的中心端相互接合,支撑杆的外端与环状面板内侧翻边接合。中空的支撑杆可以在不降低支撑强度的同时有效减重,对提高行人保护性能也有辅助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U型开口朝向外板,U型开口边沿设有均匀分布的向外伸出的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中央对应外板一侧设有容纳粘胶的凹槽。所述环状面板内侧翻边与外板接合边沿设有均匀分布的向外伸出的第二连接块 ,第二连接块中央对应外板一侧设有容纳粘胶的凹槽。用于连接内板和外板的粘胶置于凹槽中,点状均匀分布的粘胶,保证整个外板的支撑强度,内板和外板之间通过粘胶连接,具有减震作用,有效减少高速行驶车辆发动机罩由于震动产生的噪音,提高整车NVH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U型底部或侧壁设有与支撑杆长度方向一致的长条形的减重孔。减重孔设置保证抗凹性、抗扭性的同时可以减轻发动机罩的重量,对碰撞吸能、提高行人保护性能起辅助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结构包括设于减重孔之间的横向的第一吸能筋。所述吸能结构还包括设于环状面板上的车宽方向的第二吸能筋。吸能结构为一长条形的凹槽,凹槽开口朝向发动机,凹槽侧边受压时,侧边倒向凹槽中央,发动机罩朝凹槽底部方向拱起,在车身发生前碰时,发动机罩可以快速折弯,以避免发动机罩后部撞击前挡风玻璃,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罩的抗凹性和抗扭性;(2)减轻发动机罩的重量;(3)保护车内乘员安全,提高整车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B处截面图。
图5是图3的C处截面图。
图6是图1的D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75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行李箱盖用的弹起机构
- 下一篇:现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