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悬置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6680.9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0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利勇;张平;徐峰;杜小锦;田小彦;李刚;樊逸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鹏松;杨炯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振技术,尤其涉及减振悬置总成。
背景技术
悬置系统是一种衰减动力总成振动的部件。发动机工作时会发生振动,动力总成悬置是汽车上的一种重要部件,通过悬置可以把从发动机传向车身的振动衰减。如果发动机传向车身的振动衰减的不够,则会引起车内振动,例如方向盘、座椅的抖动等,会大大降低乘坐的舒适性,从而引起乘客的抱怨。总而言之,具有良好的振动衰减功能的悬置是保证汽车驾驶性和舒适性的必要元件。
图1揭示了一种现有的减振悬置总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减振悬置总成2包括上壳体21、下壳体22、托臂23以及弹性体24,其中,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压紧,或者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托臂23压入或硫化在弹性体24上。弹性体24可以是橡胶结构,也可以是液压结构。减振悬置总成2的托臂23通常和动力总成刚性连接,上壳体21与车身刚性连接。
减振悬置总成2的这种设计结构通过弹性体24来衰减从动力总成传来的振动。因上壳体21与车身为刚性连接,因此,弹性体24的刚度和阻尼直接影响着减振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减振悬置总成,其具有提高的减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减振悬置总成,其包括壳体、托臂、弹性体及衬套。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刚性连接在一起的固定部及弹性体安装部,所述固定部设置通孔;所述托臂包括刚性且一体形成的支撑部及连接部;所述弹性体固定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弹性体安装部,所述托臂的所述连接部固定到所述弹性体,并且所述托臂不直接接触所述壳体;所述衬套包括分别呈管状的外管、弹性件及内管,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之间,所述外管固定到所述固定部的所述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悬置总成通过增设固定到壳体上的衬套,从而使得减振悬置总成与车身不再刚性连接,而是通过衬套的弹性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悬置总成保证了悬置一级减振的特性,进一步通过衬套的弹性件与车身连接,会使振动再成倍级的衰减,从而对动力总成传向车身的振动形成二级衰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悬置总成提高整车的NVH特性,提高整车的舒适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悬置总成容易制造和安装。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附图说明
一并阅读附图,参照以下优选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的减振悬置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悬置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悬置总成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悬置总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至图3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悬置总成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振悬置总成1包括壳体10、托臂13、弹性体14以及衬套15。
壳体10包括刚性连接在一起的固定部101及弹性体安装部(未标号),其中,在固定部101上设置有通孔(未标号)。
托臂13包括刚性且一体形成的支撑部131及连接部(未标号)。
弹性体14固定到壳体10的弹性体安装部上,托臂13的连接部固定到弹性体14上,并且托臂13不直接接触壳体10。因此,托臂13与壳体10之间被弹性体14隔离而形成减振。
结合参照图4所示,衬套15包括分别呈管状的外管151、弹性件152及内管153,弹性件152固定于外管151及内管152之间,外管151固定到壳体10的固定部101的通孔内。因此,外管151与内管153之间被弹性件152隔离而形成减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66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器的箱体的保护装置以及机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削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