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11381.X | 申请日: | 2011-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2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 发明(设计)人: | 曾宪龙;邢子文;何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2B37/00 | 分类号: | F02B37/00;F02M35/024;F02M35/104;F01N13/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杆 复合 增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的增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的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发动机产生的输出功率取决于空气质量以及相应的燃料量。如果要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则必须供应更多的助燃工期及更多的助燃工质。现有技术中,通过增大气缸工作容积或提高转速来实现发动机功率的提高。但是,增大气缸工作容积使得发动机重量、尺寸以及价格都大幅增加,并且转速的提高出于技术的原因而受到限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的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其包括发动机、第一进气管、连接发动机和第一进气管的进气旁通阀、双螺杆压缩机、与双螺杆压缩机连接的第二进气管、连接双螺杆压缩机和进气旁通阀的第三进气管,其中所述双螺杆压缩机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螺旋形转子,所述一个螺旋形转子的伸出轴上与发动机的主轴伸出轴连接。
优选的,该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包括第一进气管、连接发动机和第一进气管的进气旁通阀、与双螺杆压缩机连接的第二进气管、及连接双螺杆压缩机和进气旁通阀的第三进气管。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设有发动机进气歧管和发动机排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与进气旁通阀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包括进气过滤器和催化转化器,所述进气过滤器设置在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空气入口处;所述催化转化器设置在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空气排出口处。
优选的,该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涡轮机,其中所述涡轮机设有一个涡轮转子,所述双螺杆压缩机的一个螺旋形转子的伸出轴与涡轮机的涡轮转子伸出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一个螺旋形转子的伸出轴上设有第一皮带轮,该第一皮带轮通过第一皮带、第一电磁离合器、第二皮带与发动机的主轴伸出轴连接;所述一个螺旋形转子的伸出轴上还设有第二皮带轮,该第二皮带轮通过第三皮带、第二电磁离合器、第四皮带与涡轮机的涡轮转子伸出轴上的皮带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设有发动机进气歧管和发动机排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与进气旁通阀连接;所述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设有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连接的排气旁通阀、与排气旁通阀连接的排气旁通管。
优选的,所述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包括进气过滤器和催化转化器,所述进气过滤器设置在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的空气入口处;所述催化转化器设置在排气旁通管的空气排出口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其包括发动机、第一进气管、连接发动机和第一进气管的进气旁通阀、双螺杆压缩机、与双螺杆压缩机连接的第二进气管、连接双螺杆压缩机和进气旁通阀的第三进气管、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的涡轮机,其中所述涡轮机设有一个涡轮转子,所述双螺杆压缩机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螺旋形转子,所述一个螺旋形转子的伸出轴上设有皮带轮,该皮带轮通过皮带、电磁离合器与涡轮机的涡轮转子伸出轴上的皮带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设有发动机进气歧管和发动机排气歧管,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与进气旁通阀连接;所述螺杆式复合增压系统还设有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连接的排气旁通阀、及与排气旁通阀连接的排气旁通管;所述发动机排气歧管通过排气旁通阀与涡轮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螺杆压缩机来压缩空气,通过发动机主轴的转动来驱动双螺杆压缩机,能高效平稳地利用发动机主轴所传递的能量。该双螺旋压缩机设有一对相互啮合的、由同步齿轮联动的螺旋形转子,利用该相互啮合的转子齿间容积的改变以内压缩的形式压缩其中的空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双螺杆压缩机与传统的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压缩原理完全不同。传统的机械增压器采用三叶罗茨结构,其采用的是无内压缩过程的等容压缩,气体的压缩过程是在与排气管道连通的瞬时完成的。因此在实现空气增压的同时,附加能量损失大,且排气温度与气流脉动也较有内压缩过程时高。另外罗茨结构较大,工作噪音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13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