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缩小出光角度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90391.X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1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谢佳翰;陈春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琉明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8 | 分类号: | H01L33/5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缩小 角度 发光二极管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于封装体的出光面形成有规则化的沟槽状结构,进而改变光的行进方向缩小出光角度,且可提升发光模组色温均匀度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缩小出光角度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的技术日益成熟,其应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已普遍使用于信息、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器与显示装置上;然而,发光二极管借由封装结构给予电、光及热的必要支持,故光学设计是为封装结构重要的一环,如何更有效地把光导出,出光角度及方向都是设计上的重点。
再者,将第一种光色利用不同色泽的荧光粉激发出第二种光色,然后再混合成第三种光色的混光应用十分普遍,例如采用蓝光发光二极管加上钇铝石榴石黄色荧光粉,利用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白光;但目前由于荧光粉层的厚度及均匀度难以控制,混光后仍会造成色温分散不均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缩小出光角度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具有将特定轴向的出光角度予以缩小的功效,且具有提升发光模组色温均匀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缩小出光角度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有:一底座;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底座,并与该底座构成电性连接;以及一封装体,设置于该底座而将该发光二极管予以包覆,其出光面形成有规则化的沟槽状。
此外,该封装体的出光面为平面或弧面。又,该沟槽状由连续性且 对称于该封装体中心轴两侧的垂直面与倾斜面所构成。另,该沟槽状的深度为0.12~0.18mm,该沟槽状的间距为0.07~0.11mm,该沟槽状的垂直面与倾斜面的夹角为24°~36°。再者,该沟槽状的深度为0.15mm,该沟槽状的间距为0.09mm,该沟槽状的垂直面与倾斜面的夹角为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将特定轴向的出光角度予以缩小的功效,且具有提升发光模组色温均匀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2-2断面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4-4断面剖示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底座
11第一电性连接部
12第二电性连接部
20发光二极管
30a、30b封装体
31沟槽状
311垂直面
312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底座10;一发光二极管20,设置于该底座10,并与该底座1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1与第二电性连接部12构成电性连接;以及一封装体30a,设置于该底座10而将该发光二极管20予以包覆,其出光面为平面且形成有规则化的沟槽状31,该沟槽状31由连续性且对称于该封装体30a中心轴两侧的垂直面311与倾斜面312所构成。
接着,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封装体30b的出光面为弧面。然而,该沟槽状31的深 度较佳为0.12~0.18mm,更佳为0.15mm,该沟槽状31的间距较佳为0.07~0.11mm,更佳为0.09mm,该沟槽状31的垂直面311与倾斜面312的夹角较佳为24°~36°,更佳为30°。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于封装体30a或30b的出光面形成有规则化的沟槽状31,进而在与该沟槽状31沟槽走向垂直的轴向,改变光的行进方向缩小出光角度;是以,具有将特定轴向的出光角度予以缩小的功效。另者,若应用于使用荧光粉的发光模组,则具有提升发光模组色温均匀度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琉明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琉明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903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脉瘤治疗系统、设备和方法
- 下一篇:管状组合结构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