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侧挂翻折座椅的铰链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80342.8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983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光;张桂君;廉建铁;左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30 | 分类号: | B60N2/30;B60N2/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侧挂翻折 座椅 铰链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用侧挂翻折座椅的铰链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汽车的侧翻座椅,由于侧挂铰链翻折机构的刚性较差,在正常使用状态时,极易出现异响;而在座椅折叠挂起后,车辆行驶过程中,铰链翻折机构刚性不足,稳定性较差,使座椅产生晃动,异响严重;特别是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折叠挂起的座椅,在惯性作用下前倾,撞击中排乘员的头后部,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用侧挂翻折座椅的铰链机构,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座椅翻折铰链机构的强度,克服了座椅在挂起状态下刚性差的缺陷,消除了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因铰链变形造成座椅前移的隐患,减少了行车时座椅的抖动,降低了行车噪音。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用侧挂翻折座椅的铰链机构,它包括盒体前板、盒体后板、焊接螺母、铰链支架、铰链横梁、铰链地脚、座椅骨架连接板;
铰链支架通过加强支脚分别固定在铰链横梁两端,铰链横梁固定在铰链地脚上;
焊接螺母固定在盒体后板内侧,盒体前板与盒体后板焊接固联,座椅骨架连接板经螺栓与盒体前板、盒体后板连接形成铰链体;铰链体经螺栓、焊接螺母与铰链支架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的座椅骨架连接板采用高强度钢板,板厚为2~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化,所述的盒体前板与盒体后板为普通钢板,板厚为2~3.5 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优化,所述的盒体后板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种优化,所述的铰链横梁与盒体下板之间设有减振块。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提高了座椅翻折铰链机构的强度,克服了座椅挂起时即处于非使用状态下刚度较差的缺陷,消除了该状态下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因铰链变形造成座椅前移的隐患,有效的保护中排乘员的安全,提高座椅的安全性。同时刚度的增强,大大地减少了行车时座椅的抖动,降低了行车噪音,提高乘坐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带有侧挂翻折座椅的汽车,作为座椅的铰链机构。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座椅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中:1--盒体前板、2--盒体后板、3--焊接螺母、4--螺栓、5--铰链支架、6--铰链横梁、7—铰链地脚、8--螺栓、9--座椅骨架连接板、10--加强支脚、11--减振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图3所示为一种汽车用侧挂翻折座椅的铰链机构,它包括盒体前板1、盒体后板2、焊接螺母3、铰链支架5、铰链横梁6、铰链地脚7、座椅骨架连接板9。
铰链支架5通过加强支脚10分别固定在铰链横梁6两端,铰链横梁6固定在铰链地脚7上;
焊接螺母3经焊接固定在盒体后板2内侧,盒体前板1与盒体后板2为厚2.5 mm的普通钢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盒体后板2设有加强筋,以提高刚性;座椅骨架连接板9采用厚度为2mm的高强度钢板,座椅骨架连接板9通过螺栓8与铰链机构的盒体前板1及盒体后板2紧密连接形成一个铰链体;铰链体经螺栓4及焊接螺母3与铰链支架5铰接连接,并且可围绕着连接螺栓4的轴线转动。
铰链横梁6与盒体下板2之间设有减振块11,降低车辆行驶中座椅的噪音。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盒体前板1与盒体后板2为厚3.5 mm的普通钢板,板座椅骨架连接板9采用厚为4mm高强度钢板制造,以提高铰链机构的强度。
本实施例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03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合潜水工程车
- 下一篇:防止疲劳驾驶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