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产品的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7385.0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1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郭丽芬;邹凌云;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H05K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产品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表面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的壳体。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产品,例如:手机技术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各种电子产品壳体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设计,尤其是对电子产品壳体的LOGO(商标、标志)设计,对于LOGO的独特设计在对产品壳体装饰的同时,对突出产品的品牌效应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不仅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更成为了商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在电子产品壳体表面,凸显产品的铭牌和/或特点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机械处理、物理或化学处理,例如:所述机械处理包括喷砂、拉丝、抛光等,所述物理或化学处理包括化学蚀刻、镭雕、阳极、真空物理气相沉积(PVD)、电镀、移印、填墨等。现有的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制作方法,例如,在对产品壳体进行机械处理后,对产品壳体进行化学蚀刻或者镭雕,形成LOGO,之后将形成LOGO后的产品壳体进行着色处理;或者是在对产品壳体进行着色处理后,采用移印、填墨等方式在产品壳体形成LOGO;现有的对于产品壳体着色处理一般根据产品的材质进行选择,铝合金通常会采用阳极氧化,不锈钢通常会采用PVD。然而,上述现有的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制作方法所制作的产品壳体,其LOGO的外观效果均会受限于产品壳体本身的处理,例如:采用化学蚀刻或者镭雕的方法实现的LOGO仅能是实现质感不同于产品壳体,且质感仅能实现砂面效果,而对于LOGO的颜色则局限于产品壳体的颜色;而对产品壳体进行机械或着色处理后再进行移印或填墨,虽然在LOGO的颜色多样化,不局限于产品壳体的颜色,但是其质感的局限性更大,且失去了原有的金属质感。总之,由于LOGO的效果(包括质感和色泽)的局限性大,产品壳体的铭牌和/或特点的凸显效应就不明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对产品壳体的LOGO进行选择性处理,例如:选择性机械处理,选择性着色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产品壳体的LOGO质感和颜色有了较多的选择,产品壳体和LOGO有了更多的搭配和相互衬托。但是这种制作方法有其局限性和缺点,例如:选择性处理必定需要遮蔽处理,遮蔽的去除必定会影响到被遮蔽部分的已处理效果,产品的良率必然降低,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产品的壳体,LOGO的外观效果受限于产品壳体本身的处理,凸显效应不明显,或者良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产品的壳体,所述电子产品的壳体包括基体和LOGO本体,所述LOGO本体可分离地固定于所述基体上,所述基体和LOGO本体上分别地形成有纹理层和/或膜层。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基体上设有镶嵌槽或镶嵌孔,所述LOGO本体安装于所述镶嵌槽或镶嵌孔中。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LOGO本体包括底座和设于底座上的LOGO图案凸起。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镶嵌孔为通孔。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LOGO本体的厚度等于所述镶嵌槽或镶嵌孔的厚度。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基体的厚度为0.3-0.6mm。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LOGO本体的厚度大于0.1mm并小于或等于所述基体的厚度。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LOGO本体焊接或粘结于所述基体上。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基体为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或锌合金基体。
在所述的电子产品的壳体中,所述膜层为物理气相沉积层,厚度为0.3-5微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产品的壳体的基体和LOGO本体分别制作,LOGO本体可分离地固定于所述基体上,基体和LOGO本体可以独立地采用各种机械处理和/或物理、化学处理形成纹理层和/或膜层,具有各自的质感和/或色泽,使得LOGO更具凸显效果,能够充分满足商家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良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子产品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LOGO本体嵌入基体前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子产品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LOGO本体嵌入基体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7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