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70833.4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0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郑银辉;许国兴;石丽华;司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碰撞 缓冲 加强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一直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仍然经常发生。
汽车车架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左、右U形纵梁及后横梁等部件组成,U形纵梁的U形开口朝上设置,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相连接。当发生后碰撞时,U形纵梁容易损坏,同时后横梁被撞击,如果撞击强度大,不能有效保护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用以缓冲车架后横梁所受碰撞,保护燃油箱和乘客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中,包括:
防撞横梁,所述防撞横梁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外侧;
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车架后横梁外板上的开口,伸入所述防撞横梁的凹口中悬空容置。
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
车架外加强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与所述车架的左纵梁或右纵梁之间。
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强件,嵌设在左纵梁或右纵梁的U形开口中,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或所述多个第一加强件首尾相接且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两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U形开口。
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
第二加强件,固定封堵在所述右纵梁靠近车身尾部的通孔中。
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
第三加强件,固定在所述左纵梁的外侧面,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远离车身尾部的通孔。
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
所述防撞横梁的凹口内部横向焊接多个隔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通过在车身防撞横梁上设置吸能盒有效的对汽车发生后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左纵梁结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防撞横梁; 2-吸能盒; 3-内板;
4-外板; 5-隔板; 6-第一加强件;
7-第二加强件;8-第三加强件;9-车架外加强件;
10-左纵梁; 11-右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包括防撞横梁1和吸能盒2,其中,防撞横梁1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外侧;吸能盒2的第一端与车架后横梁的内板3固定连接,第二端穿过车架后横梁外板4上的开口,伸入防撞横梁1的凹口中悬空容置。所谓吸能盒,是指整车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的部件。将吸能盒2设置在防撞横梁1的凹口中,在汽车发生后碰撞的时候,能有效保护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08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电站导引光缆优化敷设系统
- 下一篇:镜头模组及相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