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62810.9 | 申请日: | 2011-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0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曾启明;钟雨明;牟树荣;张学文;李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C01B3/52;C01B7/07;C01B33/107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多晶 尾气 循环 冷凝 洗涤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属于多晶硅尾气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多晶硅生产中,三氯氢硅合成工序和还原工序会产生大量尾气,据估算,每生产1kg多晶硅产品,就会产生40kg的尾气。其主要成份为:氢气(H2)、氯化氢(HCL)、二氯二氢硅(SiH2CL2)、三氯氢硅(SiHCL3)、四氯化硅(SiCL4),这里将SiH2CL2、SiHCL3、SiCL4统称为氯硅烷。多晶硅尾气既是有效原料气或中间产品,又是对环境具有极大危害的物质,如果只经处理后排放则会产生大量废液、废气,同时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有效分离、回收这些组分,变废为宝是多晶硅生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利用各组分沸点差这一化工基本分离技术对尾气进行冷却、冷凝,从而降低分离负荷仍是主要方式,但是在冷却、冷凝具体方式上又有所不同:有的采用换热器间接传热、有的采用外部引入的吸收剂作为冷媒。不仅效果差,同时增加了流程的复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该净化装置流程简单,有效地提高了回收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原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热交换器、洗涤塔、加热器、设置有溶液出口和蒸汽出口的气液分离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洗涤塔内部设置有填料,还包括与洗涤塔两端连通的氯硅烷溶液泵,所述氯硅烷溶液泵通过管道与加热器连通。
所述氯硅烷溶液泵与加热器之间设置有深冷器,所述深冷器与洗涤塔连通。
所述洗涤塔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热交换器连通。
所述蒸汽出口通过管道与洗涤塔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有氢气/氯化氢气体出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净化装置流程简单,有效地提高了回收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原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交换器;2—洗涤塔;3—填料;4—氯硅烷溶液泵;5—深冷器;6—加热器;7—气液分离器;8—蒸汽出口;9—溶液出口;10—进气口;11—出气口;12—氢气/氯化氢气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热交换器1、洗涤塔2、加热器6、设置有溶液出口9和蒸汽出口8的气液分离器7,所述热交换器1设置有进气口10和出气口11,所述洗涤塔2内部设置有填料3,还包括与洗涤塔2两端连通的氯硅烷溶液泵4,所述氯硅烷溶液泵4通过管道与加热器6连通。
所述氯硅烷溶液泵4与加热器6之间设置有深冷器5,所述深冷器5与洗涤塔2连通。
一种用于多晶硅尾气循环冷凝洗涤的净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热交换器1、洗涤塔2、加热器6、设置有溶液出口9和蒸汽出口8的气液分离器7,所述热交换器1设置有进气口10和出气口11,所述洗涤塔2内部设置有填料3,所述洗涤塔2与加热器6之间设置有氯硅烷溶液泵4。
所述氯硅烷溶液泵4与加热器6之间设置有深冷器5,所述深冷器5与洗涤塔2连通。
所述洗涤塔2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热交换器1连通。设置在洗涤塔2顶部方便气体的逸出。
所述蒸汽出口8通过管道与洗涤塔2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1设置有氢气/氯化氢气体出口12。
工作原理:来自界外的多晶硅尾气,压力0.5~1.0Mpa,温度40~180度,通过进气口10进入热交换器1中,首先与来自洗涤塔2顶部的氢气、氯化氢气体换热,回收冷量,温度降至40度以下,换热后的多晶硅尾气通过出气口11进入洗涤塔2,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在填料 3表面与自上而下的循环氯硅烷溶液发生传质、传热作用,使沸点较高的SiCL4、SiHCL3、SiHCL3依次冷凝为液态,而沸点较低的氢气、氯化氢仍为气态,换热后的气体通过氢气/氯化氢气体出口12进入另一个回收装置中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628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