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尘口罩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56696.9 | 申请日: | 2011-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5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武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武祥 |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湖南省涟***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尘 口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罩,特别涉及一种日常使用的具有较强防尘功能的防尘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可以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避免外界灰尘及各种细菌对人体的侵入。近年来,随着各种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和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人们对口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市场上常见的口罩,如301A型或者B型口罩,都采用呼气阀和吸气片制作而成,普遍存在的弊端包括:1、呼气阀采用呼、吸气时空气的流动压力,将吸气片抵在相应塑料底盘的盘面上,达到密封效果,但呼、吸气时的时间差却使吸气片与塑料底盘盘面瞬间脱离,造成外界粉尘或细菌进入,防护效果不佳;2、吸气片表面不平整,容易粘有粉尘,呼气水分顶入时,密封达不到防尘效果;3、过滤纸的耐用性差,使用时容易损坏,必须经常更换;4、传统口罩佩戴复杂、易坏,使用不方便。
如何对现有口罩进行改进,提高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就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情况,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尘效果好,佩戴简单,使用方便地防尘U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尘口罩,包括支撑面壳、固定支撑面壳用的松紧带、防尘布和外圈海绵,支撑面壳为一个塑料壳体,支撑面壳与人体口、鼻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均匀排列的通孔;松紧带连接在支撑面壳的两侧;防尘布从内侧覆盖在通孔上,防尘布与支撑面壳内表面粘接;外圈海绵粘接在支撑面壳与人脸接触的外沿上。
一种防尘口罩,还包括防尘海绵,防尘海绵覆盖在防尘布上,防尘海绵四边卡在外圈海绵与支撑面壳之间。
所述防尘海绵的形状与支撑面壳的内腔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尘口罩,利用防尘布和活动连接的防尘海绵组成过滤系统,对呼吸过程的气流进行多层过滤,保证了呼吸空气的质量,防止了灰尘、细菌等对人体的侵入。其中,固定连接的防尘布结构稳定,结实耐用,活动连接的防尘海绵安装简单,使用灵活、清洗方便,提高了过滤效果,简化了结构,使组装和佩戴更方便、快捷。整个结构过滤效果明显,过滤质量可靠,呼吸通畅,制作成本低廉,耐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特别适合在粉尘较高的地方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尘口罩,包括支撑面壳1、松紧带6、防尘布4、防尘海绵5和外圈海绵3。支撑面壳1为一个塑料壳体,由无毒性塑料一次注塑而成,制作简单、方便。支撑面壳1与人体口、鼻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均匀排列的28个通孔2,通孔2可实现壳体内与外界空气的流通。松紧带6连接在支撑面壳1的两侧,松紧带6的伸缩可适合各类人群佩戴,并能达到紧固支撑面壳1的目的。防尘布4为四方形,密度较高,密封性好,防尘布4从内侧覆盖在通孔2上并与支撑面壳1内表面粘接,保证透气的同时结构稳定、可靠。外圈海绵3为一个环形结构,外圈海绵3粘接在支撑面壳1与人脸接触的外沿上,保证支撑面壳1与人脸接触部柔软、舒适,同时,还可有效防止外界灰尘、细菌从接触部进入支撑面壳1内。
为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在防尘布4与人体口、鼻之间还设有防尘海绵5,防尘海绵5为高密度海绵,阻隔效果突出。利用海绵的可塑性,防尘海绵5直接放置并覆盖在支撑面壳1内的防尘布4上,防尘海绵5的周边卡在外圈海绵3与支撑面壳1之间的夹角处。为保证使用效果和美观性,防尘海绵5的形状与支撑面壳1的内腔形状相匹配,这样,防尘海绵5安装更简单、使用更方便。
佩戴时,将支撑面壳1上的通孔2与佩戴者的口、鼻相对,利用松紧带6的长度变化套在佩戴者头部。呼吸过程中,气流经防尘海绵5和防尘布4的多层过滤后,经支撑面壳1的通孔2呼出或吸入,实现了空气与外界的流通,保证了过滤过程的有效性。当周围环境质量较差、灰尘较多时,还可将防尘海绵5卸下后用水浸湿,拧干,然后重新装入支撑面壳1内佩戴使用,其过滤效果更佳,而需清洗时,只需拆下防尘海绵5洗净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武祥,未经刘武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66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