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44519.9 | 申请日: | 201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0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治国;王建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王朋 |
地址: | 05002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综合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级A/O污水处理工艺,其主要特点是采用悬链微孔曝气方式曝气管和曝气头悬浮在水中,不需要固定于池底,曝气链的运动过程,自身的自然摆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混合效果,节省了混合所需要的能耗。同时池体结构不受限制,土建方式可因地制宜,采用毛石,纯黏土池,防渗板池或混凝土池等。其综合处理池一般分为五个区,分别是:缺氧区、厌氧区、曝气区、澄清区和稳定区。五个区底板相平,高度一般在4.5m-5.5m之间,其水力流程是:①污水由缺氧区的一侧流入;②通过缺氧区与厌氧区之间的两个水流洞(洞尺寸1000×1000mm,洞底距池底0.5m)进厌氧区;③再通过厌氧区与曝气区隔墙上的一排水流洞(洞尺寸1000×300mm,间隔0.5m,洞顶距水面0.5m)进入澄清区;④由澄清区与稳定区隔墙上的一排水流洞(洞尺寸1000×300mm,间隔0.5m,洞底距池底0.5m)进入稳定区;⑤由稳定区长边上的三角堰均匀流入下一水处理构筑物。
现有技术在缺氧区和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开设两个洞,多数污水从离进水侧近的洞进入曝气区,造成水流短路,处理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在缺氧区和厌氧区之间的隔墙上开设两个洞、多数污水从离进水侧近的洞进入曝气区,造成水流短路,处理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包括厌氧区、曝气区、沉淀区、稳定区和污泥回流槽;其中,厌氧区为一剖面为倒置梯形的长方体,在其内部沿综合处理池短边方向设置有第一道导流墙,导流墙长度小于综合处理池池宽。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所述的第一道导流墙的长度为综合处理池池宽的1/2。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在厌氧区的右侧设置有与综合处理池池宽相同的第二道导流墙,在第二道导流墙距两端的1/8处各开有水流洞,水流洞洞底距池底0.5m。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曝气区为长方体状,位于厌氧区右侧,与厌氧区通过第二道导流墙连接,在曝气区右侧设置有与池宽相同的第三道导流墙,在第三道导流墙上开有水流洞。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在第三道导流墙上开有一排洞尺寸为1000×300mm,间隔0.5m的水流洞,水流洞洞顶距水面0.5m。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沉淀区为长方体状,它位于曝气区右侧,与曝气区通过第三道导流墙连接,在沉淀区右侧设置有与池宽相同的第四道导流墙,在第四道导流墙上开有水流洞。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在第四道导流墙上开有一排洞尺寸为1000×300mm,间隔0.5m的水流洞,水流洞洞顶距水面0.5m。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污泥回流槽为“L”形,污泥回流槽的长边位于厌氧区和曝气区短边一侧,短边位于第四道导流墙左侧。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稳定区为长方体状,它位于沉淀区右侧,通过第四道导流墙与沉淀区连接,在稳定区右侧设有三角堰。
如上所述的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稳定区池深为1.2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厌氧区内设置长度小于池宽的第一道导流墙,使污水进入厌氧区的A区后,必须经过第一道导流墙的端部才能进入B区,然后由B区经两个水流洞4(洞中心距池端均为池长的1/8)进入曝气区,这样使水流更均匀的进入曝气区,同时增加水力流程,增强处理效果。
采用采用池深较浅的稳定区,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的剖视图;
1.厌氧区,2.曝气区,3.沉淀区,4.稳定区,5.污泥回流槽,6.厌氧A区,7.厌氧B区,8.第一道导流墙,9.低速搅拌器,10.第二道导流墙,11.水流洞,12.第三道导流墙,13.曝气装置,14.第四道导流墙,15.污泥回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水处理综合处理池进行具体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445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