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有效
申请号: | 201120136375.2 | 申请日: | 2011-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6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朱颜;张英华;王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A47J31/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尺寸 茶叶 滤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滤网,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饮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以茶壶冲泡后倒入杯中,另一种直接以茶杯冲泡饮用。在这两种饮法中,使用茶杯冲泡时,由于茶叶本身的特性,加工保存时的完整程度,以及冲泡的水温和方法等不确定因素,存在茶叶或其碎末浮上水面,无法沉底,给饮用造成不便的现象。而茶壶冲泡时倒入杯中的茶水会较为纯净,但有时茶叶也会随茶水一起倒出,而且在现代办公场所,出于对整体办公环境和个人形象的考虑,使用茶壶的机会很少。常用的杯具为普通广口杯,各种便携水杯及水壶,其杯口内径一般在5-8厘米之间,并且在同一杯子中的不同位置,杯子的内径也常有不同。对于茶壶泡饮,有人用在茶壶口内部放置滤网的方法来阻隔茶叶倒出,市售的便携式水壶,太空杯等也有一部分带有配套的滤网,但通常尺寸固定,以配合杯子内径的大小。而另一类常用的手持水杯则未见适宜的过滤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茶叶滤网尺寸固定,无法适用于内径不同的杯子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包括主环、套环、滑道和滤网,所述主环为优弧形,套环为劣弧形,主环的两端的弧形内壁上各设有一个第一凸起,套环的两端的弧形内壁上均设有多个第二凸起,主环的两端插装在套环内,主环与套环组合构成圆环,第一凸起与相应的第二凸起相配合,滑道穿射在圆环内,所述滑道由不锈钢丝弯曲呈环形,不锈钢丝的两个端部交叠,滤网为圆形,滤网的边缘翻卷固定在滑道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茶叶滤网尺寸可变,适用于内径不同的杯子;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且便于刷洗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拆除了滤网4),图4是图1的C处局部放大图(拆除了滤网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尺寸规格较大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尺寸规格较小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包括主环1、套环2、滑道3和滤网4,所述主环1为优弧形,套环2为劣弧形,主环1的两端的弧形内壁上各设有一个第一凸起1-1,套环2的两端的弧形内壁上均设有多个第二凸起2-1,主环1的两端插装在套环2内,主环1与套环2组合构成圆环,第一凸起1-1与相应的第二凸起2-1相配合,滑道3穿射在圆环内,所述滑道3由不锈钢丝弯曲呈环形,不锈钢丝的两个端部交叠,滤网4为圆形,滤网4的边缘翻卷固定在滑道3上。
本实施方式中当茶叶滤网的直径较大时,主环1的两端在套环2内的插装弧长较小,同时不锈钢丝的两个端部交叠长度较小;随着主环1的两端在套环2内的插装弧长的增加和不锈钢丝的两个端部交叠长度的增加,滤网4随着褶皱收缩,实现茶叶滤网的直径逐渐变小。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主环1为不锈钢主环,套环2为不锈钢套环。如此设置,防止长时间使用而生锈。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滤网4为聚乙烯滤网。如此设置,滤网上不易粘结杂质,便于清洗,而且滤网的使用寿命长。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杯口尺寸的茶叶滤网还包括两个球体5,不锈钢丝的两个端点上各设有一个球体5。如此设置,便于不锈钢丝的两端在主环1内滑动,便于调整茶叶滤网的尺寸。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球体5为热固性塑料球体。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36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