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原地转向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05847.8 | 申请日: | 2011-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1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军 |
| 主分类号: | B62D9/00 | 分类号: | B62D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 地址: | 234102 安徽省宿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原地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转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底下、可使车辆原地360°转向的装置,属于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填海施工、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和矿山掘进等施工中,常常需要工程车辆特别是自卸车在狭小地域上转向,由于转向地域太狭窄,自卸车需要不断进退、多次进行小角度的转向,才能集小转为大转,达到所需要的转向角度。这种转向方法对车辆的损耗较大,油料消耗多,安全性较差,特别在两边全是水的狭小通道上,稍一不慎,车轮会陷入水中,而导致无法行驶,严重影响车辆的安全。而在隧道工程或矿山掘进施工中,自卸车多次转向时排放的废气多,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使车辆在原地完成任意角度回转的车辆转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包括数块支承盘分体拼装成的支承盘、支承盘转动装置、多块底盘分体拼接成的底盘、与支承盘相对两侧固定连接的斜坡跳板,各支承盘分体设置在支承盘转动装置上侧,包括上支承板、固定在上支承板下侧的下支撑框分体,所述支承盘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承盘外周且由多块齿圈体拼接成的大齿圈、与大齿圈啮合的数个小齿轮驱动装置、位于大齿圈内侧的滚轮支撑装置、位于支承盘中心与底盘中心之间的中心支撑装置;所述滚轮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滚轮组合、多块轨道分体拼接成的环形轨道,所述多个滚轮组合成环形分布,各滚轮组合上侧分别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各滚轮组合下侧支撑在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固定在底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滚轮组合包括一对轴承、支承轴、滚轮、滚轮座,所述滚轮通过一对轴承支承在支承轴上,所述支承轴固定在滚轮座上,所述滚轮座上侧固定在下支撑框分体的径向外侧下。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下支撑框分体包括数对型钢组、多个外圈分体、多个多边形外框分体,所述数对型钢组纵横交叉固定连接,多块外圈分体组成环形,固定在组合成圆形的多边形外框分体的外侧,数对型钢组外端分别与多边形外框分体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型钢,两根型钢之间距离与车辆一侧的一对并排后车轮之间的轮距相等,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与车辆两侧的轮距相等。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承板对应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位置标有轮距对准标记线,斜坡跳板与上支承板外缘对应位置亦标有相应的轮距对准标记线,所述轮距对准标记线之间距离与车轮的轮距相等。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小齿轮驱动装置包括小齿轮、电机减速箱组合,所述电机减速箱组合的垂直输出端与小齿轮固定连接,电机减速箱组合通过底座固定在底盘上,小齿轮与大齿圈啮合。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中心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座、圆球、下支撑座,所述上支撑座通过上垫板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下支撑座通过下垫板与底盘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球设置在上、下支撑座之间。
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底盘分体包括上板、下板、与上下板固定连接的型钢组合,所述型钢组合由纵横交错的型钢固定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填海施工、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和矿山掘进等工程的施工,完全改变了现有技术的车辆在狭小的场地内需要4~5次小转向才能实现车辆的180°转向,存在着油耗高、零件磨损大、安全性差的弊病。支承盘和底盘可分拆成多件,便于转场运输。本实用新型可不用开动车辆即可一次完成车辆的原地180°转向,提高了车辆的180°转向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车辆的油耗和施工成本,以一台自卸车一次原地180°转向可节约30元为例,全年可节约9~10万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Ⅰ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1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承载70吨自卸车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军,未经刘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058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