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增压进气稳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88929.6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邱炳烈;吴孟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兴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C01B13/11;F02P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中国台湾云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增压 稳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进气装置,具体指一种增加进气系统的吸气压力并提供稳定电压的汽车增压进气稳压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所示为一般汽车引擎10的结构,其包括一燃烧室11,燃烧室11内部设有一活塞111及一火星塞112,一进气管12及一排气管13分别与燃烧室11连通,且进气管12及排气管13与燃烧室11之间各具有一控制阀121、131,进气管12在邻近控制阀121处设有一喷油嘴14,通过二个控制阀121、131互相配合以控制混合的油气进入燃烧室11后密闭燃烧室11,再以火星塞112点火爆炸以推动活塞111动作,最后使燃烧后的废气自排气管13排出。
汽车的所有用电由发电机提供,而电瓶仅仅是转化化学能为电能的装置,除了供应启动引擎所需用电之外,还要能够适应重负载耗电的情况,而可随时进行放电的补偿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压整流效果,然而,经发电机整流后的直流电仍然具有一些连波电压,当汽车在走走停停的状态下,电瓶所提供的稳压效果有限,使电压明显不稳定。
上述已知汽车引擎结构中,火星塞112通过汽车的蓄电瓶持续提供电力至火星塞112而产生火花引起爆炸,因此,开启汽车内的冷气或是重踩油门等增加用电量的状态,会进一步影响提供至火星塞112的电压,造成火星塞112的点火时间不够密集、降低点火效率,最终导致油气燃烧不完全即自排气管13排出,不仅提高油耗同时增加废气排放量。
此外,由于空气中只占20%的氧,当仅提供空气自进气管12进入燃烧室11助燃时,空气的利用率并不高,再加上前述火星塞112的使用问题,将使得燃烧室11内的油气燃烧更不完全。目前市面上的汽车省油器,并未全面地考虑引擎的工作要素,即供电、供油及供气等因素的配合重要性,因此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增压进气稳压装置,能够保证汽车提供至火星塞的电量以产生密集的电火花,提高燃烧充分性,降低油耗及废气排放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增压进气稳压装置,设于一汽车,汽车包括有连通一空气源的一进气管,以及一内部设有一火星塞的燃烧室,所述装置包括与进气管及燃烧室连通的一臭氧产生器,以及一整流稳压单元,所述整流稳压单元电性连接火星塞及臭氧产生器。其中,所述臭氧产生器具有一气体容槽,气体容槽内设有一放电片,放电片电性连接一增压器;所述整流稳压单元具有一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电性连接增压器、电池单元与一电容组,且电容组电性连通一电路板及火星塞。
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继电器电性控制电池单元的通电与否,以持续供电至电容,使得电容具有稳定电流对火星塞进行充放电动作,从而加速火星塞的点火时间,并增加火星塞的点火效率,配合臭氧产生器的臭氧,使汽油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达到减少油耗、降低废气排放及污染的目的。
此外,在进气管和燃烧室之间组接臭氧产生器,使得空气进入燃烧室的通道分叉成二路,并因内外压力使单位时间的空气进气量增加,再通过臭氧产生器活化部分氧气形成臭氧助燃,使得混合油气得以燃烧得更完全,达到省油及减少废气排放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已知汽车引擎燃烧室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架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汽车引擎10 燃烧室11
活塞111 火星塞112
进气管12 控制阀121
排气管13 控制阀131
喷油嘴14
空气源A 进气管A1
燃烧室B 火星塞C
臭氧产生器20 气体容槽21
输气管211 送气管212
放电片22 增压器23
整流稳压单元30 继电器31
电池单元32 保险丝321
电容组33 电容331
电路板3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兴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兴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89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