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动力摩托车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81902.4 | 申请日: | 2011-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2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亮 |
| 主分类号: | B62M23/02 | 分类号: | B62M23/02 |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 地址: | 4500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摩托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油电双驱动的双动力摩托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曾经以其轻便,骑乘舒适,操作简单,造型美观,动力大,速度快等优点被广大消费者普遍喜欢,曾经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目前燃油已经越来越稀缺,并且价格昂贵,同时摩托车还有噪音大、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缺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摩托车由于其自身的缺点,逐渐的被采用电力驱动的电动车所取代,电动车具有无噪音、无尾气排放等优点,但是电动车动力小、速度慢、驱动时间短不适合长途行驶等缺点。因此国内外的摩托车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及研发油电两用的双动力摩托车,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油电双用的摩托车,对于摩托车的油电双用技术,对于行业内技术人员来说,还是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动力摩托车,它是在摩托车后轮上设置无刷电机,摩托车后轮轮毂与无刷电机的壳体相互固定,同时在无刷电机壳体的侧面设置缓冲垫,缓冲垫与链轮固定,链轮通过摩托车发动机驱动,从而使摩托车即能通过发动机驱动,又可采用无刷电机驱动,使摩托车克服燃油动力所造成的噪音及污染环境问题,同时又具有动力大,速度快的优点,克服燃油动力及电动的缺点,又保留了二者的优点,使摩托车能够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动力摩托车,包括车身、前轮、后轮、发动机及传动件,前轮及后轮与车身连接,发动机设置在车身中,发动机与车身通过传动件连接,其中:所述的后轮的轮毂上设置有电动机,电动机为无刷电动机,电动机的外壳与后轮的轮毂固定,后轮的轮轴作为电动机的主轴,电动机的外壳的端面上设置有连接盘,连接盘与传动件的链盘固定连接,连接盘与链盘之间设置有缓冲垫,链盘与电动机同轴。
进一步,所述的电动机外壳的端面上设置有凸盘,凸盘作为连接盘。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盘的端面设置有凹槽,链盘的端面设置有凸块,凸块设置在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的电动机的电源设置在车身前部,且均匀分布在前轮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是在摩托车后轮上设置无刷电机,摩托车后轮轮毂与无刷电机的壳体相互固定,同时在无刷电机壳体的侧面设置缓冲垫,缓冲垫与链轮固定,链轮通过摩托车发动机驱动,从而使摩托车即能通过发动机驱动,又可采用无刷电机驱动。
2、本实用新型使摩托车即可采用燃油驱动,又可采用电机驱动,在需要长途行驶时或爬坡时使用燃油驱动,动力大,速度快,在短途平稳路面行驶时采用电机驱动,无污染,无尾气排放,无噪音,安全便捷,从而使摩托车即具有传动燃油动力的优点,又具有电动车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二者的缺点。
3、本实用新型电动机的电源设置在车身前部,且均匀分布在车轮两侧,即为电动机提供了动力,又增加了摩托车前轮部分的稳定性,增加车身平衡。
4、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盘与电动机外壳一体制作,结构简单、构思新颖,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结构还可用于其它的地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轮上的传动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的设置连接盘的一端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链盘的与连接盘对应的一端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3、4所示,一种双动力摩托车,包括车身1、前轮3、后轮6、发动机4及传动件5,前轮3及后轮6与车身1连接,发动机4设置在车身1中,发动机4与车身1通过传动件5连接,后轮6的轮毂7上设置有电动机8,电动机8为无刷电动机,电动机8的外壳与后轮6的轮毂7固定,后轮6的轮轴9作为电动机8的主轴,电动机8的外壳的左端面上设置有凸盘10,凸盘10作为连接盘使用,凸盘10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4,传动件5包括链盘11及链条12,链盘11与电动机8同轴,链盘11与发动机4通过链条12连接,链盘11与凸盘10固定连接,链盘11的端面设置有凸块15,凸块15设置在凸盘10的凹槽14内,凸盘10与链盘11之间设置有缓冲垫13,缓冲垫13设置在凸盘10上的凹槽14与凹槽14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亮,未经李文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81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滚轮式导缆器
- 下一篇:反序自行车双飞轮后轴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