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吸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075849.7 | 申请日: | 2011-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3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翼;韩大匡;马德胜;朱友益;韦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董惠石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吸仪,尤其是一种用于渗吸驱油的自吸仪。
背景技术
自吸仪可用于自发渗吸脱油实验研究,是该研究中的必备仪器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在自吸仪内装入一定质量的油砂或是饱和了原油的岩心,再加入渗吸用脱油剂(或叫做渗吸剂)溶液,一定时间后,被脱出的油珠上浮,通过自吸仪上半部的刻度管可以读出油层的体积值(计算出质量值),根据原始的饱和油的含量,可计算出渗吸脱油率,该实验通过脱油率可评价渗吸剂溶液的性质。
另外,在实验中对岩心进行脱油时,通常将岩心进行支撑,放止其防止晃动,并避免其与仪器内壁接触而影响脱油效果。对于此,在中国专利第200820109215.7号中公开了一种自吸仪,其包括有测量部和岩心室,并在测量部和岩心室之间设有颈部,在所述岩心室的内侧壁上设有径向延伸处第一支脚,在所述岩心室底部设有轴向延伸的第二支脚。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岩心放置在第一、二支脚之间,解决了岩心的支撑问题,通过注入渗吸剂溶液,能实现对岩心自发渗吸去油的功能。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其颈部的接口为内接,当脱出的油液以小油珠形式上浮时,内接的接口处或瓶口的相接间隙处易存有少量油,导致读数有误差;(2)瓶内壁直接设支点,加工成本高,工艺非常复杂,且不便于清洗;(3)该自吸仪仅适用于岩心脱油,不能用于油砂脱油。
有鉴于上述公知技术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研制出本实用新型的自吸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自吸仪,其结构简单,在对油砂或岩心脱油时能防止在接口处产生存油,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吸仪,其包含有:一量筒;一刻度管,其密封套接在所述量筒的开口端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量筒的开口端形成一缩径部,而所述刻度管的一端形成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的形状与所述缩径部相匹配,并能密封的套接在所述缩径部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量筒、刻度管分别由玻璃制成,并将所述缩径部设置成外磨口,而所述套接部为开口呈喇叭状的内磨口,所述缩径部能密封的套置在所述套接部内。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自吸仪还包含一能承置岩心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能活动地放置在所述量筒中。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支撑部上部设有内凹的容置部,其下部有支架,所述容置部的底部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岩心的直径,所述岩心能放置在所述容置部中。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在靠近所述量筒的底部的位置处设有排液支管。
如上所述的自吸仪,其中,所述排液支管与所述量筒的底部距离为1.5-2厘米。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通过将刻度管套接在量筒的外侧,有效避免了脱油时在两者接口处存油,减少了实验误差;通过配置与量筒可分离的支撑部,本实用新型既能用于油砂脱油,还适用于岩心脱油,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另外,由于支撑部与量筒可分离,在实验结束后,还便于对两者进行清洗作业。总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适用于对油砂或岩心渗吸实验过程中渗吸剂的优选和评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吸仪,结构简单,读数准确,误差小,此外,对于本实用新型,由于其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便,进一步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易于全面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量筒与刻度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100 自吸仪 1 量筒
11 缩径部 12 排液支管
2 刻度管 21 套接部
3 支撑部 31 容置部
311 通孔 32 支架
4 岩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量筒与刻度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58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