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型货厢支撑板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71186.1 | 申请日: | 2011-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9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董长远;樊华春;叶赞行;邬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33/077 | 分类号: | B62D33/07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005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型货厢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货厢与车架连接的固定支撑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C型货箱支撑板。
背景技术
目前,在商用车领域,特别是卡车领域,货厢(货箱、货柜)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载质量,代表着该车型的竞争力重要指标之一。仅货厢方面,货厢和车架的连接牢固程度,是使用者考虑的因素之一。
目前,货厢和车架连接方式有U型螺栓固定型,独立连接板型,上下连接板型等等,大多数车辆采用两种或者三种连接方式的综合类型。
一般车架为槽型开口型纵梁,宽度在50——100mm不等,厚度在4——15mm不等,冲压成型后,会有少许回弹,工艺好的话,回弹很小或者达到设计理论值。当使用U型螺栓连接方式时,纵梁槽型开口有缩小的趋势,有强大的反作用力,这种力使货厢和车架紧密连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车辆使用疲劳或不当,造成被挤压的呈缩小趋势的槽型开口产生的反作用力减小,或者消失,或者纵梁槽型开口的尺寸小于理论设计值,就会使U型螺栓松动,螺母在不断地震动下,开始松脱,然后货厢与车架连接松脱,造成U型螺栓和连接板的破坏,发生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C型货箱支撑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型货厢支撑板,包括竖直的刚性支撑板主体,所述竖直的支撑板主体两端设有位于支撑板主体同一侧的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支撑板主体与两翻边组成近似的“C”型结构。
所述支撑板主体外表面到车架纵梁槽型开口槽底的距离小于或等于U型螺栓表面与车架纵梁槽型开口的最小距离。
所述支撑板主体内表面到车架纵梁槽型开口槽底的距离大于或等于U型螺栓竖直母线与车架纵梁槽型开口槽底的距离,所述上翻边与下翻边上均设有与U型螺栓相匹配的通孔供U型螺栓穿过。
所述上翻边与下翻边均为刚性翻边,上翻边上表面与下翻边下表面的距离等于车架纵梁槽型开口的宽度。
所述支撑板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卡紧U型螺栓的卡紧翻边。
所述每组卡紧翻边为两个位于不同竖直线上的刚性翻边,其间的最小距离等于U型螺栓的外径。
所述每组卡紧翻边为两个位于不同竖直线上的弹性翻边,其间的最小距离小于U型螺栓的外径。
所述上翻边与下翻边均为弹性翻边,上翻边上表面外侧与下翻边下表面外侧的距离大于车架纵梁槽型开口的宽度。
所述支撑板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卡紧U型螺栓的卡紧翻边。
所述每组卡紧翻边为两个位于不同竖直线上的刚性翻边,其间的最小距离等于U型螺栓的外径。
所述每组卡紧翻边为两个位于不同竖直线上的弹性翻边,其间的最小距离小于U型螺栓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结构简单;
2. C型支撑板恰好卡进纵梁的槽型开口内,与纵梁紧密贴合,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纵梁槽型开口减小,造成反作用力减少,达到货厢与车架连接牢靠的目的;
3. 在C型支撑板主体的表面,开出至少一组两个翻边,其间的距离刚好放下 U型螺栓,起到固定U型螺栓,防止U型螺栓窜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
一种C型货厢支撑板,包括竖直的刚性支撑板主体1,所述竖直的支撑板主体1两端设有位于支撑板主体同一侧的上翻边2和下翻边3,所述支撑板主体1与两翻边2、3组成近似的“C”型结构。
所述支撑板主体1外表面到车架纵梁4槽型开口槽底的距离小于或等于U型螺栓5表面与车架纵梁4槽型开口的最小距离,C型支撑板可以支撑于U型螺栓与车架纵梁4的槽型开口的槽底之间。
上翻边与下翻边均为刚性翻边,上翻边上表面与下翻边下表面的距离等于车架纵梁槽型开口的宽度。将支撑板主体1与两翻边2、3组成近似的“C”型支撑板结构放入车架纵梁4的槽型开口,上翻边上表面与下翻边下表面作为支撑表面,与纵梁紧密贴合,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纵梁槽型开口减小,造成反作用力减少,达到货厢与车架连接牢靠的目的。
支撑板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一组用于卡紧U型螺栓的卡紧翻边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711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