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减振器拆卸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1127.1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7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朱广辉;张学存;吕国辉;杨宏亮;陈坚;李晓刚;伞桂权;于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14 | 分类号: | B25B27/1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地址: | 122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减振器 拆卸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维修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对发动机减振器进行拆卸的专用器具。
背景技术
减振器是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广泛应用在各种发动机上,减振器的功效是降低整机及其传动轮系所产生的机械振动,并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因其重要的工作特性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在设计上需要给予较大的预紧装配力,以确保减振功能的可靠性。然而正因为如此,减振器一旦发生故障其拆卸维修便成为非常困难的工作,工作强度的巨大。目前减振器的拆卸方法往往是锤击敲打,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不说,关键是对减振器本身构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了整车的减振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特别是轮毂部位带锥形套的减振器或轮毂与曲轴是过盈配合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振器的拆卸工具,能省力快速、无损地对减振器进行拆卸,并可适用于多种规格型号的复杂的发动机减振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专用于发动机减振器拆卸的装置,无论是轮毂部位带锥形套的减振器或是轮毂与曲轴是过盈配合的减振器,均能方便拆卸。
以下就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进行说明。发动机减振器拆卸装置由阶梯形支撑板、顶杆、旋转手柄以及螺栓组成(如图1)。其技术方案是:阶梯形支撑板上端面圆心设有内螺纹通孔,围绕螺纹孔为中心开有四个相互垂直的条形孔。顶杆加工有外螺纹,顶杆尾端垂直装有旋转手柄,在条形孔中放置螺栓用于连接固定减振器。发动机减振器的拆卸利用杠杆原理,顶杆与曲轴端面的接触点为支点,装置的顶杆即是杠杆。其工作原理是:阶梯形支撑板置入减振器,将阶梯形支撑板条形孔中的四个螺栓分别旋入减振器前端面所对应的螺纹孔。减振器一般是与发动机曲轴的端面相连接,将顶杆旋入阶梯形支撑板中心的内螺纹通孔,顶杆的前端顶到发动机曲轴的端面。顶杆以曲轴为支点,减振器与阶梯形支撑板固定,当转动顶杆上的旋转手柄时,随着顶杆的旋入,减振器(被四个螺栓)便会随着阶梯形支撑板被慢慢拔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原理图。
图3为减振器与曲轴、锥套装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的说明。发动机减振器拆卸装置,其结构是阶梯形支撑板1上端面圆心设有内螺纹通孔,以螺纹孔为中心开有四个相互垂直的条形孔2,顶杆3加工有外螺纹,顶杆尾端垂直装有旋转手柄4(如图1)。条形孔2中放置螺栓5用于连接固定减振器,条形孔的宽度大于螺栓5的外径。对于本实施例而言,阶梯形支撑板1的厚度为15mm;顶杆的内螺纹孔径为M30;螺栓5是M10X45的平垫组合螺栓;条形孔宽度为12mm,所以螺栓可在条形孔中随意移动,以便与减振器连接。
实施例1:发动机减振器6的结构分为带锥形套和不带锥形套两种,本实施例是带有锥形套(如图2):先将锥形套8拆出,再将减振器6、曲轴7分解开(该工序较容易)。具体过程为(如图2、图3):拆掉减振器6与曲轴紧固螺母9,曲轴和锥形套即可暴露出来,将锥形套8末端的外螺纹段旋入阶梯形支撑板中心的内螺纹通孔,将条形孔2中的四个螺栓5旋入减振器6端面上相应的螺孔,但并不拧紧,仅作旋转定位(使阶梯形支撑板不随之转动)。将顶杆也旋入阶梯形支撑板内螺纹通孔中,连续转动旋转手柄,直至顶杆接触到曲轴7。继续转动旋转手柄,此时锥形套受到较大的“拉力”即可被拆下,与此同时减振器也被拆下。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减振器不带锥形套,而且减振器与曲轴为过盈配合。同实施例1,先将减振器6与曲轴直接分解拆下,拆掉减振器6的四个紧固螺母9,将曲轴7暴露出来,将阶梯形支撑板1放入减振器6内,将条形孔2中的四个螺栓5旋入减振器6端面上相应的螺孔。将顶杆也旋入阶梯形支撑板内螺纹通孔中,连续转动旋转手柄,直至顶杆3接触到曲轴7。继续转动旋转手柄4,减振器6即可被拆下。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有益效果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设计,结构虽然简单但非常巧妙,实用性非常强,而且便于制作。可以能快捷、省时省力的拆卸各种规格型号的发动机减振器,无论减振器是否带锥形套与不带锥形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11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倍光程动态准直干涉仪
- 下一篇:一种气用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