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7250.X | 申请日: | 201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2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庾永曦;于善颖;王轩;孙梅;杨志刚;李志华;王磊;卫健辉;卢永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中港宝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王楚鸿 |
地址: | 52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发动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组织更稀混合气的缸头组件,利用的是摩托车发动机的切向进气道技术。
背景技术
当前,如何使气缸头的进气道增加进气涡流的强度,组织更稀的混合气,加快燃烧期的火焰传播速度,扩大混合气的着火界限,从而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经济性,是内燃机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全球性的节能倡导及国Ⅲ排放法规的实施,也是一项迫切任务。
在现有的技术领域中,已见在柴油机、汽车的发动机上采用切向进气道技术,但在摩托车的发动机上没见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加进气涡流的强度,组织更稀的混合气,加快燃烧期的火焰传播速度的摩托车发动机缸头结构,该缸头结构内特别设计的进气道使燃烧迅速而充分,爆发力强,可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经济性,对全球性的节能倡导及国Ⅲ排放法规的实施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包括一上下分别与缸头盖、缸体连接的气缸头,气缸头内设有进气道、排气道、燃烧室,气缸头上分别设有与燃烧室贯通的排气口和火花塞孔,进气道的出气口对应面向燃烧室,其中进气道由二个对称产生进气旋流绕气缸头纵轴旋转的切向进气道组成,切向进气道的母线与气缸头相切,切向进气道形状平直。进气道的母线与气缸相切,进气道形状较平直,混合气在气门前强烈收缩,使混合气的气流通过进气道时流速越来越快,空气进入气缸后受到缸壁的约束,便发生转向,形成涡流。在气缸头内设计切向进气道,具有结构简单,在较低的涡流强度下,气流流动阻力小。
作为对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前述的切向进气道从进气端到排气端的口径逐渐收窄。因为切向进气道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位置和形状结构对涡流强度影响很大,因而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需要特定的形状才能达到气流涡流旋转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能够增加进气涡流的强度,组织更稀的混合气,加快燃烧期的火焰传播速度,扩大混合气的着火界限,使燃烧迅速而充分,爆发力强,可提高发动机整机的经济性,对全球性的节能倡导及国Ⅲ排放法规的实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在缸头结构内设计了新型的切向进气道,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此技术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提高发动机的内净化效果,降低发动机的外净化技术成本,与此同时还能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舒适性。此发动机的缸头结构是在保持原有发动机的配套、价格、市场等资源优越的前提下,是适应新的排放法规和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技术路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缸头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上下分别与缸头盖、缸体连接的气缸头1,气缸头内设有进气道2、排气道、燃烧室,气缸头上分别设有与燃烧室贯通的排气口和火花塞孔,进气道的出气口对应面向燃烧室,其中进气道由二个对称产生进气旋流绕气缸头纵轴旋转的切向进气道组成,切向进气道的母线与气缸头相切,切向进气道形状平直。切向进气道从进气端到排气端的口径逐渐收窄。进气道的母线与气缸相切,进气道形状较平直,混合气在气门前强烈收缩,使混合气的气流通过进气道时流速越来越快,空气进入气缸后受到缸壁的约束,便发生转向,形成涡流。在气缸头内设计切向进气道,具有结构简单,在较低的涡流强度下,气流流动阻力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中港宝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中港宝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72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