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双氢青蒿素控释制剂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453442.8 申请日: 2011-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3181901A 公开(公告)日: 2013-07-03
发明(设计)人: 龚秋燕;潘梅 申请(专利权)人: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9/16 分类号: A61K9/16;A61K31/357;A61P19/04;A61P17/00;A61P37/02
代理公司: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代理人: 唐智芳
地址: 541002 广***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治疗 红斑狼疮 青蒿素 控释 制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双氢青蒿素控释制剂。

背景技术

红斑狼疮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不但侵犯皮肤,而且侵犯结缔组织、血管、内脏各系统器官,是一种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SLE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调查,目前全世界SLE的患病率大约是17/10-48/10万,在美国,18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50.8/10万,我国人群患病率为30-70/10万,仅次于黑人(100/10万),位居全球第二位。

对红斑狼疮的治疗,西医多用大剂量类固醇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部分患者可控制病情,但长期用药则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甚至成为该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些病例虽已用大剂量激素病情仍无法控制,因此该病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的难题。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针,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如公开号为CN10228400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治疗红斑狼疮的中药,以重量份计包含以下组分:黄芪25~35,黄精12~18,鸡血藤25~35,秦艽25~35,乌梢蛇4~8,丹参25~35,莲子心8~16,玉竹6~12,白参4~8,白芍12~18,当归12~18,女贞子25~35,熟地25~35,黄连4~8。该中药的疗效较好,但是中药组合物通常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变药量甚至成分,存在不便。

目前,双氢青蒿素普遍被用于疟疾的预防与治疗。公开号为CN1266683的发明专利,首次公开了含双氢青蒿素的药物组合物在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中的用途,该药物组合物中含有1~10重量%的双氢青蒿素,可以制成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外用制剂用于临床,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但是由于双氢青蒿素的半衰期短,因而每日需服用多次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用药并不方便。目前尚没有用于红斑狼疮治疗的双氢青蒿素控释制剂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控制双氢青蒿素在体内的释放速度以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双氢青蒿素控释制剂。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双氢青蒿素控释制剂,由速释微丸和控释微丸组成,所述速释微丸是由微粉化双氢青蒿素与辅料A制成,其中双氢青蒿素与辅料A的重量比为1∶1~4;或者是由双氢青蒿素固体分散体与辅料B制成,其中双氢青蒿素与辅料B的重量比为1∶2~3;

所述控释微丸是由微粉化双氢青蒿素与辅料C制成丸芯后经包衣而成,其中双氢青蒿素与辅料C的重量比为1∶2~6;

所述双氢青蒿素在速释微丸和控释微丸中的重量比为10~20mg∶60~90mg;

上述组成的控释制剂显示出以下性质中的至少一种:(a)体外释放曲线,按照标准溶出试验(中国药典2010版第二部)放置0.5小时,双氢青蒿素的累积释放度为10~25%;(b)对于健康成年人单剂量经口给药的双氢青蒿素体内吸收曲线,其中平均吸收40%的时间大于约2小时和/或平均吸收70%的时间大于约6小时。

上述技术方案中:

所述的控释微丸中,

含有包1层衣控释小丸、包2层衣控释小丸和包3层衣控释小丸,它们的重量比为2~4∶1~3∶1~3,其中,包1层衣控释小丸的包衣材料为肠溶型包衣材料或胃溶型包衣材料,包2层衣控释小丸和包3层衣控释小丸的包衣材料为内层为肠溶型包衣材料,外层为胃溶型包衣材料,且在包2层衣控释小丸和包3层衣控释小丸中所述的胃溶型包衣层占1~2层,肠溶型包衣层占2~3层;

或者是含有包1层衣控释小丸、包2层衣控释小丸、包3层衣控释小丸和包4层衣控释小丸,它们的重量比为2~4∶1~3∶1~3∶1~3,其中,包1层衣控释小丸的包衣材料为肠溶型包衣材料或胃溶型包衣材料,包2层衣控释小丸、包3层衣控释小丸和包4层衣控释小丸的包衣材料为内层为肠溶型包衣材料,外层为胃溶型包衣材料,且在包2层衣控释小丸、包3层衣控释小丸和包4层衣控释小丸中所述的胃溶型包衣层占1~2层,肠溶型包衣层占2~3层;

或者是含有一种包1层胃溶型包衣材料的包衣小丸1、两种包1层肠溶型包衣材料的包衣小丸2和包衣小丸3;所述包衣小丸1、包衣小丸2和包衣小丸3的重量比为1~3∶2~4∶3~5;

或者是含有两种包1层胃溶型包衣材料的包衣小丸1和包衣小丸2、两种包1层肠溶型包衣材料的包衣小丸3和包衣小丸4;所述包衣小丸1、包衣小丸2、包衣小丸3和包衣小丸4的重量比为1~3∶1~3∶2~3∶3~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34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